城市最重要的功能是什么?
(2020-12-11 00:19:36)
标签:
民生杂谈 |
北京作为首都,城市规划的政策几经改动,所听到的官方宣传都是这功能那功能,这中心那中心;所看到的则是,所有的批发市场和大部分小店铺都被消灭了。那么,作为普通的北京市民,经历了最近几年的城市变革之后有啥感觉?
从文化角度看,令我特别遗憾的是,最有京城韵味且最有文化内涵的地名“宣武区”和“崇文区”被改没有了。从生活角度看,我的最大感觉就是买东西不方便了,尤其是想买点诸如针头线脑之类的生活用品几乎是无处可买。此外,随着批发市场、百货商店和小店铺的消失,逛街也没啥可逛的,因为街头的大商店里除了高档服装和华为手机,别的东西都不卖了。
我属于喜欢到实体店看见实物之后才会确定是否购买的那一类人,但实体店被大幅度消灭之后,我也只好依靠网上购物。不过像鞋子这种不试穿就无法买的东西,我只能在所剩无几的实体商店买了,价格自然比以前高多了。5年前在批发市场给家中老人买的皮棉鞋一双只有100 元,同等款式同等质量的皮棉鞋今年在商店里最便宜的也是900多元。我家老人惊呼:物价涨这么快呀!消灭了批发市场也就消灭了便宜实惠的商品,最终的结果是提高了老百姓的生活成本。
前不久,我家小区大门口的沿街地砖被拆了重新铺,我仔细看了旧砖,不但完好且花样还比新砖漂亮,于是好奇地问铺砖的工人:原来的地砖没有坏,为何要换新的?工人回答:咱们国家有钱呀!我再转过头来看小区与街边相连的小道,地砖因年久失修而导致坑坑洼洼路不平,已经严重影响了行人走路,老人小孩子会摔倒,成年人也会崴脚。就这么糟糕的路面,却从来没有修整过。至于我家小区大门口的这条街,由于是京城著名的迎宾大道,所以受到了政府的重视,一修再修,即使没有坏也要修整翻新。估计是有固定的修缮资金,到一定年头就翻新。令我不禁想起那句俗语:驴粪蛋表面光。
北京的秋天很短,11月初房间里就会像冰窖一样冷。对于有老人和小孩的家庭,供暖前的半个多月是每年中最艰难的时光。北京每年的冬季供暖是11月15日,这是70年前制定的规则,那时候我们国家很穷,完全可以理解,穷国就是过苦日子。让我想不明白的是,现在我们已经是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了,这么厉害国的现代化首都,却让北京市民每年入冬都要呼吁提前供暖并像盼救星一样盼着来暖气,为何不能把供暖日期提前到11月 1日?
我记得30年前,冬天来暖气之后房间里的室温将近30度,简直像夏天。后来供暖的温度逐年降低,室温也进入到比较理想的22~24度。可从三年前开始,供暖之后的室温明显不暖和了,大约在17~20度之间。按照相关规定,低于16度才能报修,所以我没有理由抱怨。我当然也很知足,因为有同学告诉我,她家来暖气后的室温曾经多年低于16度,在房间里必须穿棉袄。尽管知足,我还是向热力公司相关部门咨询了一番,得知热力管道使用多年之后,导热性能会越来越差。我是外行,不知能否定期修缮热力管道?
对于北京的城市规划,肯定是一个官员一个说法。然而,如果以人为本的话,任何城市最首要的功能,应该是满足市民在吃穿住行方面的日常生活需要。作为普通的北京市民,我只是希望北京无论怎么改,要能做到生活越来越方便,至少生活必须品能很容易买到;希望北京的环境能够越来越好,不要下雨时马路上到处都是水洼乃至水池;希望每年的冬天能够提前供暖,不用担心家人会冻病。最后感叹,我们花那么多课题经费,搞那么多华而不实的所谓城市规划研究,真不如把这些钱用于做一些能够改善老百姓实际生活的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