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国际视野》这本书是2005年9月出版的,这是我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第二本书。这本书的出版过程几乎没什么故事,因为从头到尾一切都很顺利。与华东师大出版社的二度合作,各个方面都非常合我意,不仅书中的内容、标题没有改动,就连封面设计乃至封面的颜色都听从了我的意见。
我在其它几本书的出版过程中都仅仅是和责编打交道,只有在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的这两本书是和该社当时的北京分社的社长打交道,而责编远在上海且起的作用只是修改错别字。该出版社当时的北京分社社长小吴是个很有思想也非常能干的年轻人,可以说这是我与出版社合作感觉最好的一个出版人。
这本书唯一能讲出点故事的就是书名比较难产。
在与小吴合作的过程中,发现他在其他方面都对作者相当迁就,真是尽可能地让作者满意,唯有对书名格外挑剔,当然,也可以说是精挑细选。一开始我想出了大概有十几个书名,他都不太满意,导致我在书的整个编、审、校的过程中都在不断地考虑书名。最后眼看着书马上就要印刷了,小吴对到底用哪个书名还是举棋不定。
那年暑假我有出门自由行的计划,走之前我们先暂定了一个书名,具体叫啥我现在已经记不清了,大概是中外教育比较之类的。没过几天,我在外地接到了小吴的电话,说原定的书名还是要改。
我属于比较敬业的人,接完小吴的电话就立刻暂停了原定的旅游行程,为了集中精力思考书名,还专门跑到当地最大的一家书店找灵感。我在书店里转悠了一个多小时之后,突然想到了现在的这个书名——教育的国际视野,然后立刻打电话给小吴,得知他很满意之后才继续我自己的旅行。
《教育的国际视野》这本书出版后不仅获得了广大读者的好评,而且该书的销售情况也相当不错。首版是在2005年9月,之后又加印了四次,这5次印刷的时间分别是:2005年9月;2006年1月;2006年9月;2007年4月;2009年4月。
《教育的国际视野》出版至今,这一晃已经过去整整8年了,在网上看到这本书还在卖。此外,在网上也看到有很多网友写的读后感,印象最深的是一个网友的一句话:“读了这么多年书,还不曾有过这样的感受——舍不得这么快就读完它! ”说实在的,这本书能给读者带来这么深的感受,作为作者我还真是没想到。
《教育的国际视野》自序
我们中国人是很喜欢跟人比的,而且什么都比,当然也要比教育。这本书从头到尾都在比,拿中国的教育与国外比,从幼儿园比到小学,再比到中学,看看中外基础教育究竟有什么差异。
从比较中我们看到:
当我们的父母在忙着培养孩子的记忆力时,国外的父母在开发孩子的想象力;当我们的孩子在幼儿园里忙着背古诗的时候,国外的孩子在按照正规要求做科学小实验。
当我们的学生在埋头苦思如何编造动人的故事以便应付“一件小事”的作文时,国外的学生在图书馆里查阅大量文献以便写出“我怎样看人类文化”的宏论;当我们的高中生还说不清什么是调查研究的时候,国外的小学生已经在做研究项目了。
当我们的学生在种种既复杂又抽象的文字游戏、数学游戏和思维游戏中绞尽脑汁的时候,国外的学生在写研究性的论文、搞社会调查、学习机械操作。总之,当我们在狭小的已知圈子里费尽心机的时候,人家在广阔的未知世界里发展必备的综合素养。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
国外基础教育的课程是重应用、重实践、重创新、重生活知识、重职业技能;我国的课程是重书本、重理论、重积累、重抽象知识、重应试技能。国外的教育注重于使学生了解自己、了解社会、了解职业、了解人生;我国的教育注重于使学生了解应试、了解书本、了解社会等级、了解生存竞争。
从比较不难看到,中外孩子的能力差距是逐渐拉开、逐渐加大的。确切地说,中外博士生的研究能力及创造能力的差距是从幼儿园阶段开始拉开,并在小学、中学阶段逐渐加大。
比较的过程使我们注目:
国外的孩子在最善于幻想的时候受到了赞赏而发展了想象能力;在最有表达欲的时候受到了鼓励而发展了表达能力;在最喜欢动手的时候受到了训练而发展了动手能力;在最有好奇心的时候得到了机会而发展了探索能力。
比较的结果使我们感叹:
长期以来,我们把靠死记硬背书本知识而获得的应试能力当作了基础好,完全掩盖了我国学生综合能力水平低、基础差的实际现状。
最值得强调的一句话:
在任何领域,任何有所建树的人才都是依靠兴趣与自信而最终走向了成功。
国外的孩子从学校教育中获得的最大法宝就是,兴趣加自信;我国基础教育在培养人才上的最大失误是,忽视了兴趣的培养和自信心的确立。
中外教育各有其优劣,我们需要做的是如何将国外教育的长处学到手,同时改进我们自己的教育缺陷。因而本书关注的是国外基础教育有什么优势并值得我们效法,以及在中外教育差距中哪些是我们应当改进的不足之处。
上官子木 2005年春于北京
《教育的国际视野》,上官子木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一版。2006年1月第二次印刷;2006年9月第三次印刷;2007年4月第四次印刷;2009年4月第五次印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