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假设陈景润晚生四十年

(2012-07-02 00:17:15)
标签:

学术研究

科研管理

陈景润

原创人才

杂谈

    做学问的人都懂得十年磨一剑的含义,而做大学问的人往往是一生磨一剑。陈景润就是用他的整个一生只磨了“哥德巴赫猜想”这一把剑。

    当年的陈景润是在33岁时初步完成了有关“哥德巴赫猜想”(被简称为“1十2”)的证明,他的论文摘要发表在《科学通报》上。又经过七年的修改与简化,40岁的陈景润在《中国科学》上正式全文发表了题为“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的论文,这篇论文很快得到国际上的承认并被誉为“陈氏定理”。而陈景润的研究成果至今仍是“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最高峰。

    联想到现实,我打算做一道证明题:假设陈景润晚生四十年,那么著名的“陈氏定理”是否还能产生?

    求证一:假设陈景润因执著于自己的研究而不服从现行科研管理,那么“陈氏定理”的产生将后延若干年。

    证明一:假设陈景润晚生四十年,那么原本生于1933年的陈景润在2005年应是32岁,而32岁的陈景润当年已在研究单位干了8年,未发表过一篇论文。按现行科研管理制度,两年不出成果就要面临解聘。因此,陈景润早在多年前就已被科研管理部门以缺乏研究能力为由而被调离研究岗位,他的最好去处自然是资料室。按照陈景润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痴迷,即使是当资料管理员,他仍会坚持自己的研究,但领导会认为他不安心本职工作而对他不满,由此必然会增加他的心理压力并干扰他做学问的心态,再加上资料管理员的具体工作会耗费他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因而,当资料管理员的陈景润即使仍能成功论证出“陈氏定理”,也要后延5至8年。当然,被从研究岗位上解聘下来的陈景润不一定能幸运地分配到资料室,他很可能被派到科研处或是院办公室之类的部门,而这些部门繁忙琐碎的日常行政工作会使陈景润不可能在8小时以内有搞研究的时间,因而作为办事员的陈景润要想成就他的研究大业,至少要后延10至20年。

    求证二:假设陈景润为了生存而服从现行科研管理,那么“陈氏定理”将永远产生不了。

    证明二:假设陈景润晚生四十年,每到年终总结时,陈景润交出的科研成果只是厚厚的一堆手稿,按现行科研管理规则,没发表的手稿是不能算作工作成果的,这意味着陈景润虽埋头科研,但没有任何被现行科研管理制度认可的业绩。陈景润当然会很自信地对管理者说,我这个研究很有价值,不信的话,你可以组织一批同行专家进行评审。管理者更会理直气壮地告知陈景润,没发表的研究就是没有被承认的,没有被承认的就是没有价值的研究。为了满足现行科研管理制度的要求,陈景润必须做的是,每年都要有一定数量的论文发表,而且要发在核心期刊上。这意味着,陈景润只能放弃需要长期奋战的“哥德巴赫猜想”,而去找一些能在短期内完成并发表出来的研究选题,如此年复一年地忙于写“短平快”之类的论文,使陈景润那破解“哥德巴赫猜想”之谜的终身志向只有在退休后才能付诸实践,而那时他无论是脑力还是体力都已力不从心。因此,作为服从于现行科研管理制度的研究人员,陈景润将无缘摘取那颗吸引他一生的数学明珠。

    我为陈景润感到庆幸,幸亏他没有晚生四十年,否则他的一生将被彻底改写。

    我国现行的科研管理制度不允许原创型的学者以长期的研究积淀来磨剑,别说一生磨一剑或十年磨一剑,就是五年磨一剑也不行。不难发现,在各种类型的课题评审中,都以不同的倾斜方式来明确鼓励当年完成、当年见效的短期课题。同时,在学术单位的日常管理中,都要求当年搞的调查以及当年写的论文要当年发表,否则研究成果就不予承认。此外,现行科研管理制度也不承认学术研究成果需要反思、验证的时间,要求无论何种研究,一旦结题就必须马上得到验证和社会的承认。这种管理制度迫使研究人员不得不尽可能快地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将不成熟的研究成果“制造”出来,而从这样的制造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平庸之作也就不足为奇了。实际上,正是这种鼓励浮躁、鼓励平庸的学术管理制度促成了学术泡沫、学术垃圾的形成。

    不以原创为重的学术管理对我国科研发展最致命的危害是,在鼓励学术泡沫、制造虚假学术繁荣的同时,也加大了对原创性研究的限制,并恶化了具有原创能力者的生存环境和工作环境。我国之所以长期以来难以产生具有国际影响的原创型科研成果,就是因为原创型人才受到制约,甚至被早早扼杀在成长的初期。

 

载《教育参考》2006年第4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