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东青岛尹海英:故事不多,宛如平常一段歌(2022年“齐鲁最美教师”候选人事迹材料)

(2022-06-17 06:30:05)
分类: 尹氏资讯

山东青岛尹海英:故事不多,宛如平常一段歌(2022年“齐鲁最美教师”候选人事迹材料

 

 山东青岛尹海英:故事不多,宛如平常一段歌(2022年“齐鲁最美教师”候选人事迹材料)


尹海英,49岁,中共党员,大学本科,一级教师,从教28年,从事过班主任、大队辅导员、社区教育助理、副教导主任、教导主任、副校长、工会主席、责任督学等多种教育工作岗位,多年致力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语言文字、课题研究、媒体宣传、公益送教等工作,主持并参与多个市、区级课题,主持或参与研发多项校本特色课程、执教市、区多节语文和道德与法治公开课并多次进行区级经验交流,撰写教育论文多篇。她于19966月和20108月两次获得市南区德育先进个人、于200411月和20131月两次获得由市南区人民政府授予的市南区优秀教育工作者、于199910月和200411月分别获得市南区人民政府授予的社区建设先进个人和市南区优秀社区教育先进个人、于20011月获得市南区总工会授予的市南区青年岗位能手、于200212月获得市南区思想品德教学能手、于20137月和20139月分别获得市南区优秀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于201112月和20131月两次获得市南区优秀工会工作者、于201111月获得青岛市语言文字先进工作者。

无论在哪一个教育工作岗位,她都一如既往地充满工作热情,注重发挥个人优势,积极整合教育资源,努力为每一所学校的特色建设添砖加瓦、为每一名学生的健康成长助力赋能,为每一名同事的工作生活排忧解难。

一、为你解忧 给你一束阳光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故事1“阿拉蕾”与悄悄语小屋

年轻的她曾经是众多学生们的知心朋友,学生们送给她一个特别接地气的名字“阿拉蕾”,她收到过雪片般的书信,她也以真心换真心地回复着这些书信。

至今她都还记得1996年的那个初夏,一位口碑极好的老校长找到那时还是班主任的她,语重心长地说:想不想当大队辅导员啊?她当时确实犹豫了,她那时是工作第二年,担任着五年级的班主任,正准备顺理成章地第一次带毕业班。老校长接着说:你会成为更多学生们的好朋友的!听完这句话,她点了点头。毕业于青岛团校少年思想教育专业的她,终于走上了大队辅导员的岗位,成为了全校学生们口中的那个“阿拉蕾”(那是学生们给她起的名字,一个动画片里的人物,个子不高、戴着大眼镜,很勇敢、充满力量与智慧)。这就必须要提一提当年的那个颇受学生们追捧的“悄悄语小屋”了。在她担任大队辅导员的两年里,全校学生纷纷自发地用自己的昵称把自己最想说的“悄悄语”投放到大队部的悄悄语信箱里,而作为大队辅导员的她,每收到一封信都会非常认真地回信,她会以“阿拉蕾”为笔名把回信投放到每一个班级的悄悄语信箱里,学生们就可以从班级信箱里随时收到自己的回信了。比如,有刚从外校转来的“罗马里奥”、有为班级纪律烦恼的“小布丁”、有因为没评上“三好学生”而苦恼的“小慧”、还有因为妈妈和爸爸离婚而伤心的“小草”……她都会以知心朋友的身份为他们的小烦恼支招、解忧,回信虽然篇幅不长但却令收到回信的学生们如获至宝。渐渐地,她赢得了更多学生们的信任,成为学生们的知心朋友。以她的这段教育经历为蓝本的访谈通讯《倾诉在悄悄语小屋》报道于《少年儿童研究》“校园万象”栏目,她自己撰写的教育故事《“悄悄语小屋”为你欢乐为你忧》获得山东省教科研论文二等奖、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学会论文二等奖、青岛市心理学会论文二等奖,德育实践随笔《那些书信,那份真切》获得《红蕾·教育文摘》征文一等奖和青岛市教育局学术性评奖项目2005年教育教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她也因此成为青岛市心理学会成员。20123-5月她参加了共青团、全国少工委、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共同组织开展的《心理健康辅导员职业培训》课程学习并获得心理健康辅导员资格证书,20156月又获得中国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颁发的沙盘游戏咨询师(中级)专业能力证书。而那些曾经写信给她的学生们如今也都长大成才,有的至今还与她保持着密切联系,有的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故事2让习作撒满阳光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她非常喜欢写作,她也希望她的学生们也喜欢上写作,于是,由她倡导的“阳光习作”营运而生,她用真情把一片片阳光撒满课堂、撒满童年。

20053月她踏上了中层干部的岗位,但是她一直担任着最喜爱的语文教师这个角色,潜心致力于她积极研发的“阳光习作”特色项目,使学生们从喜欢写日记到越来越喜欢写作。她在所教班级里尝试着开设“阳光习作”口语交际课-指导课-讲评课,用“阳光评价”取代了刻板的等级评价,用“阳光寄语”取代了枯燥的教师评语,看到学生们习作中的亮点,她都会用自制的“阳光印章”为他们点赞,她还指导学生们编辑个性化的“阳光习作集”,甚至她还为学生们的习作集写序。当时的语文教研员张璐和丁晓凌两位老师听完她的习作研究课之后,给予高度评价:教师与学生们同步现场习作,学生们可以点评教师的习作,这体现了师生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才是受学生们喜欢的习作课啊!于是,她与她的团队开始探寻策略、研磨课例,那时还没有现在这么充足的网络资源,她就边摸索边积累经验。200312月、20108月她先后执讲了区级和市级的习作公开课,并分享了“阳光习作”特色项目的经验做法,“阳光习作”一度成为学校的一个靓丽的名片,在区域间形成了良好的口碑。正如,一名她教过的毕业生说:老师,我现在的好文笔就是因为您的阳光习作,让我感受到了写作的快乐!

也正是基于当年研究阳光习作形成的课题研究的好习惯,她学以致用、且行且思,可谓是有耕耘有收获;参与国家级课题《以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为载体,构建学校人文课程新体系》于201910月通过答辩结题,参与市级课题《古诗文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于201011月结题,参与市级课题《本土化顾问教师计划实践研究》于201511月结题,参与市级课题《基于差异的深度学习促进策略的研究》于20207月结题并获得市级科研成果二等奖;主持研发《诗香童年》于201812月获得青岛市精品校本课程,主持市级课题《小学悦动语文课堂下的深度学习策略研究》于20216月结题;撰写的研究论文《让诗意在校园流淌》200811月发表于国家级刊物《教育科研论坛》,《“生本”让课堂与众不同》20144月发表于国家级刊物《中国社区教育》,《用诗心涤荡童心》20144月发表于《中国教师报》,《构建深度学习的悦动课堂》20211月发表于《青岛教育》。

二、行走思政课 科学融合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

——习近平

“行走的思政课”强调贴近生活,在讲授的基础上融入实践、体验和研究等多种方式,真正让思政课程“活”起来。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同时也作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分管干部,她带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课堂、基地拓展、体验实践等,使学生们感受“行走思政课”的独特魅力。

故事3研学基地里的思政课

20214月在市南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研讨会上,各校道德与法治教师通过线上教研的方式,观摩了她的一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研中华汉字 做文明传承人》。她与家委会组织带领“甲骨文特色班级”四年级一班学生到学校行研学实践基地—黄岛新华书店传媒书城参观、体验,引导学生充分领略中华汉字的博大精深,用实践探索精神穿越历史长河、凭智慧头脑拓展知识与学业、人人立志做文明传承人,让中华文明代代相传。了解汉字演变,感受文明之光课程伊始,她以“中华文明传承至今的原因是什么?”这一个问题,引起大家的思考,并引导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认真参观文字博物馆。在参观过程中,她为学生们讲解并梳理了汉字的演变历程,引导学生们通过一幅幅图片、一件件文物碰触中华文明。惊叹于汉字悠久的历史,怀揣着求知欲,学生们在研学基地里开始了拓印和雕版印刷术的体验活动。在有趣的实践体验后,她又带领大家一起在充满华夏古韵的空间里集体诵读印刷作品《少年中国说》,共同表达浓浓的爱国情怀。激情澎湃的诵读完毕,大家又分享了自行设计的甲骨文个性化徽章的设计理念,学生们的奇思妙想令这古老的文字平添了一份又一份生命的活力。在课程结束前,她为所有参加体验学习的学生们颁发了“小小文明传承人”证书,鼓励大家多探究、勤实践,在体验中收获更多知识,懂得更多道理,掌握更多技能。公开课后,她在全区进行了题为《思政课邂逅甲骨文 文明之光照亮心灵》的经验交流。

故事4航天日,去“火星”探秘

2022424日中国航天日,她大胆尝试将道德与法治课与学校科技特色课程相融合,于是,在她和中队辅导员刘伟老师的共同带领下,六年级一班学生通过实地参观学校科技长廊,参与科技趣体验,深入学习了《科技发展 造福人类》一课,深深懂得了“科技改变世界”这个道理。她先带领学生参观了科学家故事展示区,全面了解古今中国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带着对科学家们的崇敬之情,学生们又来到二楼的科技体验长廊。硕大的AR魔屏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AR魔屏设备是一款先进的数字化科普展示体验设备,主要由操作屏和显示屏两部分组成,用户使用另还在操作屏上进行旋转、移动、缩放操作,显示屏同步显示操作内她邀请信息技术教师为大家进行技术指导,学生们亲自动手操作起来,大家仿佛真的进入太阳系,一睹太阳系的真面目,还有的学生操作探测器进入火星探索……科技体验长廊里还有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发明与实验,“手摇风力发电机”、“喊泉”、“留声机”、“电影放音原理”等,大家沉浸其中、动手动脑、乐此不疲。这样的思政课,从教室走向体验长廊,从书本的文字到实验区的沉浸式体验,使学生们真切感受到科学的力量使无限的,科技发展改变了世界。 大家纷纷表示,要从小学科学,长大用科技为人类造福。

在她的率先垂范和积极倡导下,学校思政团队深入挖掘区域思政课教育资源价值,开发“行研学”实践基地,初步形成10条“行走的思政课”行研学路线,切实用好课内课外“两个课堂”,注重“知与行”并重,以不断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学生喜闻乐见、受益无穷。“行走的思政课”陆续报道于大众新闻、文明市南、蓝睛新闻、市南教育研究中心等微信公众号,逐步成为学校的特色品牌课程之一。

三、探秘甲骨文 爱在支教岛

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                                        ——习近平

 

故事5探秘甲骨文 文明传承人

作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室分管干部,她和团队积极响应市南区语委办的号召,率先申报山东省甲骨文特色学校。学校将甲骨文教育融入全面构建“书香校园、科技趣园、艺术梨园、运动乐园、生活家园”的新样态学校建设中,围绕“探秘甲骨文”特色项目,将甲骨文教育自然浸润到教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开拓多学科探究、组织多元的社团活动。20211224日,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公布了2021年山东省甲骨文特色学校名单,青岛宁夏路第二小学成为市南区首家山东省甲骨文特色学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她带领语言文字团队与家委会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开辟学校语言文字与艺术实践基地,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联动方式,让学生实地参观中国汉字博物馆“文字巡展”,开展“非遗电烙画进校园”活动,亲自动手体验铜刻大篆拓印、活字印刷、雕版印刷;前往胶州三里河遗址和大沽河博物馆参观学习;前往平度天柱山和平度博物馆考察学习……她还利用节假日与家人朋友一同考察贺兰山岩画、赴安阳参加山东省甲骨文专题培训(因遭遇特大暴雨未能实地考察殷墟博物馆)。近两年来,她和家委会和已联合组织带领700余名学生,行走在别具特色的文字与“考古”研学之路上。学生们在实践体验中重温了历史,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文化底蕴,既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也提升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与认同感,更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怀。她撰写的研究论文《探秘甲骨文 文明传承人》于20211月发表于国家级刊物《素质教育》,学校经验做法于202012月报道于《汉字书写报》;甲骨文研学系列活动多次报道于青岛教育频道。引发社会各界强烈反响;20211月学校在市南区第十二届写字节展览中承办了“甲骨文”创意展区受到与会专家好评。正如省语委办李志华主任所言:你们不是在做荣誉,你们是在扎扎实实地做甲骨文教育!

故事6心与支教岛一起走

20086月她跟随支教岛(原琴岛教师工作室)到平度大泽山小学送教以来,十几年如一日,她热衷于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多次带领教师送教到城阳棘洪滩中华埠小学、城阳金村小学、胶南泊里小学等,20195月她的阳光习作课也送教到即墨龙泉镇杨头小学, 2010年冬一个零下八度的天气里,她冒着风雪送教到胶州营海大洛戈庄小学,被那里的干部教师誉为“冬天里的一把火” 20191月被支教岛评为支教先锋;其间还与城阳天泰小学、黑龙江鸡西恒兴小学、平度仁兆小学、贵州平坝乐平塘约小学、甘肃定西安定巉口中心小学等结为友好联盟校,互访互助、共思共享,积极开展线上线下跨省跨区域的教学研讨活动,还邀请友好学校师生们一起参与“探秘甲骨文”等研究性学习中,收到良好教育实效。她撰写的教育随笔《心与支教岛一起走》发表于201612月的《青岛当代文学》。

正是在她的热情牵头和组织下,20211026日上午,平度仁兆小学隆重举行中华文化促进会语言艺术委员会全国首家示范基地教学中心(试点学校)揭牌仪式。出席本次活动的领导和嘉宾是中华文化促进会语言艺术委员会青岛指导基地的专家团队李振波主任、刘鹏副主任、关军副主任等,青岛市首位推普之星关主任还在揭牌仪式后为朗诵社团的学生们上了精彩一课。平度仁兆小学校长高华军校长在仪式上表示,全国中小学首家教学基地试点学校成功落户仁兆小学,是学校语言艺术教育工作的一个新的起点,学校一定会利用好基地的优质资源,不辜负各级领导的期望,让语言艺术成为仁兆小学校园里最美的声音。这不也恰恰是她的美好心愿吗?正如支教岛负责人李淑芳老师所言:你不仅自己参加支教,还带上家里的朗诵家一起支教,为农村学校传经送宝,真心是善举啊!

“老师,你怎么天天朝气蓬勃,很年轻的样子啊……”一名即将毕业的学生说。她微笑着回答:“那是因为我非常喜欢这里,非常喜欢你们啊!”说这番话时,校园里的紫荆花、丁香花正悄然开放。

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是她小时候的梦想。如今,已经“奔五”的她依然锐意不减、砥砺前行,因为,她传递温暖、播撒阳光的初心从未改变。

故事不多,宛如平常一段歌,过去、未来共斟酌;

走进校园,走上讲台,她依然青春焕发、坚定执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