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救妻抢医院又一个“海因茨”

平平
妻子身患重病却无钱医治,90后丈夫想到抢劫医院为妻子筹钱治病,最终被判入狱。这是最近看到的一则新闻。
妻子身患重病却无钱医治,90后丈夫想到抢劫医院为妻子筹钱治病,最终被判入狱。这是最近看到的一则新闻。
这让我想起了心理学中非常有名的道德两难故事——“海因茨偷药”。
一名欧洲妇女患上了一种特殊癌症,生命垂危,只有一种药能够将其治愈,不过,发明此药的医生却坚持高价出售。妇女的丈夫海因茨向亲戚朋友借钱,却依然凑不到足够的钱,他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撬开了药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布朗警官看到了海因茨从药店逃跑的场景,意识到是海因茨偷药。那么,知情的布朗先生是否会检举海因茨呢?
不同的年代和国家,故事却如出一辙。只是“海因茨偷药”是心理学家柯尔伯格为了研究道德两难问题而编写的。在心理学中,“海因茨偷药”类似的故事却要通过一个人的道德判断,来探讨人的道德发展阶段。
柯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发展分为三种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在前习俗水平,人们往往只根据行为的结果来进行推断,这往往是年幼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比如,学龄前儿童就会毫无迟疑地认为布朗应该检举海因茨,因为他偷盗了。
习俗水平是大多青少年和成人的道德发展水平,他们是基于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等社会性规则来进行判断的。青少年可能认为海因茨为了维护良好的家庭关系,而医生则赚黑心钱,所以,海因茨是对的。成人则认为整个社会需要制度,海因茨的情况值得同情,但也不能违反社会制度。
只有少部分的成人可以达到后习俗水平,他们已经不再受限于当前的社会制度,而能从一个更宽广的理想社会的规则来思考。比如,理想的社会中,人们的生命和自由应该得到尊重,所以,海因茨的偷窃行为虽不对,但他是为了挽回妻子的生命,所以人们应该给予这种道德上的正确更大的权利。
这样的道德两难故事,并不是为了让你判断“该不该”,而是“为什么”,你的阐释才是道德判断的重要依据。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道德两难故事中,道德判断产生的冲突越来越强烈,下面这则故事就经常被引用:一群孩子在铁轨上玩,铁轨有两条,一条在使用,另一条已经废弃停用。一个孩子建议大家到废弃的铁轨上玩,但其他孩子没有听从劝告,仍留在原地,于是这个孩子便自己走到停用的铁轨上。后来,火车来了,假如你正站在火车驾驶室内,可以让火车转向废弃的铁轨,这样可以救更多的孩子,但那名在停用铁轨上的孩子要牺牲;相反,若你什么都不做,更多的生命将从此消失。
纠结吧,上学时,这样的故事可以让整个班级讨论N堂课,却依然没有结论。
据说大多数人会选择救多一些的人,也就是,牺牲那名在停用铁轨上玩的小孩。然而,这个孩子,脱离他的朋友选择了安全的地方,显然是正确的决定,而他的小伙伴们则是无知或任性地选择在不该玩耍的地方玩。
那么,为什么做出正确抉择的人要为多数人的无知而牺牲呢?
也许生活本就是这样,哪有儿童世界里的非黑即白,其中的灰色,或许才是生活的魅力,也是真正需要我们进行道德判断的地带。
(本文作者介绍:心理七年,大脑沟回熟记于心,所以我们绝不是算命的。偶尔也分析自我,探讨人性,指点社会,中立地看待人性,乐观地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