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文彪:三代家传的木雕手艺

(2012-12-07 14:50:30)
标签:

杂谈

【标题】张文彪:三代家传的木雕手艺

【作者】黄辉亮
【日期】2012.12.07
【版次】7
【版名】蓝色·人物
【栏目】寻找手艺人
http://172.28.11.8:8080/was40/document?ColumnName=%E5%9B%BE%E5%83%8F&MultiNo=1&channelid=15538&record=33&&channelid=15538

http://172.28.11.8:8080/was40/document?ColumnName=%E5%9B%BE%E5%83%8F&MultiNo=2&channelid=15538&record=33&&channelid=15538

http://172.28.11.8:8080/was40/document?ColumnName=%E5%9B%BE%E5%83%8F&MultiNo=3&channelid=15538&record=33&&channelid=15538

http://172.28.11.8:8080/was40/document?ColumnName=%E5%9B%BE%E5%83%8F&MultiNo=4&channelid=15538&record=33&&channelid=15538

http://172.28.11.8:8080/was40/document?ColumnName=%E5%9B%BE%E5%83%8F&MultiNo=5&channelid=15538&record=33&&channelid=15538
    亭台轩榭、楼堂殿阁,中国传统建筑总能令人倾心,其引人之处大抵多半来自于那精美的木雕吧。如今,高楼大厦遍地起,曾经的木雕匠们和他们的手艺是怎样的一种状态?
    上周一个暖和的午后,车子驶过定海盐仓街道那些静谧的私家院落,停在了南乐工艺厂的大院里。家传木雕艺人张文彪笑呵呵地迎出来,身上带着一股浓浓的樟木香。
                       精雕细琢,展示木雕绝活
    张文彪是南乐工艺厂的技术总负责人,同时也是一名亲自“操刀”雕刻的普通匠人。
    张文彪带我们进厂参观,随着樟木香越来越浓,我们进入了一个神奇的木雕世界。院子里立着各种接近完工的雕刻作品:与人等高的古代人物,宽袍广袖,神情毕现;两人环抱粗的大灯笼精美绝伦,还未亮起光源,仿佛已有光辉“照亮”了灯笼身上活灵活现的八仙;一尊5米多高的佛像,慈眉善目地打坐,垂下的眼帘似在俯视芸芸众生……
    积满了木屑的工作间里,正中是一张很大的简易方桌,上面放着数百把大大小小的雕刻刀,屋子四周则堆满了各种尚未完工的小型木雕作品。
    张文彪从地上拿起一块画好老虎样的厚木板,坐在工作台前,拿起一把大平口雕刻刀,刀对准板上事先画好的线条,手起锤落,刀进木松。如此,一锤一锤,一刀一刀,剔除多余的部分,直到完全打出木雕的毛坯来。
    然后,张文彪换了一把小平口雕刻刀,用肩膀锁骨部位抵压雕刀,按刻出的毛坯,雕出更加具体的形象;最后就是细雕了,他用更小的弧形口雕刻刀在细部上精刻,雕刀没几下,老虎脚下一朵精美的小花就出现了。
    张文彪安静地雕刻着,全然没有发现他黑色的羊毛衫上已经粘满了灰尘。他说:“别看我这样雕起来简单,要练到刀刀力度精准,不飘刀、不刻损,得花上好几年。精刻之后,还要用小的弧形雕刀把雕刻面修光;最后再用砂纸打磨一遍,这个木雕作品的雕刻部分就算完成了。一副木雕从选木到造型、设计图样,再到打坯雕刻,这一步步全是费时费力的纯手工活。 
                       师从父亲,传承家族手艺
    张文彪是舟山有名的木雕匠,但他并非白发老翁,而是一名还未到不惑之年的年轻人。“我这木雕手艺是家传的,到我这已经是第三代了。 ”张文彪的家就在工艺厂附近的昌洲社区上游村。这里,是他奶奶的娘家。张文彪的奶奶曾是安徽合肥一家纺织厂的工人,纺织厂倒闭后,举家搬回了定海。张文彪的舅公是盐仓有名的木匠,他父亲张宗福回定海后就跟着舅舅成了一名木匠,开始学起了木雕活。张宗福凭着其美术天赋,在木雕方面进步神速,2004年他还以一手木雕绝活获得定海民间十大名艺人的称号。
    张文彪从小就看着父亲整日紧握雕刻刀在木头上雕雕刻刻,过段时间再去看,那些普通的木头已经变成了一个个惟妙惟肖的人物。这种日常熏陶和神奇变换让张文彪自然而然地走上了木雕之路。
    张文彪十四五岁的时候,他父亲的手艺活已经闻名遐迩了。放学的时候,他会帮父亲打磨木雕作品。 16岁初中毕业,他从父亲的手中接过了雕刻刀,正式学习木雕手艺。
                       2年外出,苦学东阳木雕
    3年弹指逝,张文彪学到了父亲的木雕手艺,也能从容地独立完成木雕作品。可父亲不满足于儿子仅仅止步于自己的手艺。
    于是,四方打听之下,父亲决定将张文彪送往宁波一家知名工艺厂拜师学艺。工艺厂里尽是东阳木雕匠人,东阳是我国木雕之乡,其木雕手艺在国内木雕流派中首屈一指。去了不多日,本来对自己的手艺自信满满的张文彪就感到了技不如人的痛苦——在舟山被人赞叹的精细木雕活,在东阳木雕的比照下,显得那么粗糙;木雕活里最难的人物雕刻,东阳木雕匠个个擅长;工艺厂里那些动辄数米高的雕刻巨制岂是舟山木雕匠所能想象的?
    仅仅跟着自己的师傅是不够的,张文彪想学到每一位工匠的绝活。“不是想学就能学到。”手艺精湛的老工匠正在雕刻,只要他走近,对方必定停手。“我靠着这个手艺安身立命呢,只有我儿子可以学。 
    张文彪唯有苦练,回到住处后,反反复复地试雕。在厂里,他依然谦虚友好地跟各位师傅相处,时间久了彼此成了朋友,在他雕刻时,老工匠们也会过来给他指点。
    2年后,张文彪学到了东阳木雕的多层次浮雕、散点透视构图及其保留原木天然纹理色泽的技术,木雕技艺更加精细、格调也愈发高雅。
                       学成归来,弘扬海洋文化
    张文彪学成归来,是舟山当时唯一会木雕巨制的木雕匠。
    一个工艺厂厂主找到他,说要仿做一个故宫里的小香炉。虽然此前从未做过,但张文彪不答应也得答应,他不会做别人更不会做。当时25岁的张文彪,一心想雕好这香炉,整整15天,他反复研究,精雕细琢,发挥出了他的最高水平。雕成之后,对方看着香炉摇了摇头,说了句:“钱照给,东西就不要了。 
    虽然报酬照给,但看着那口被扔掉的大钟,张文彪难受了好多天。“还是技艺不精。”他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愈发刻苦认真地学习雕刻。
    如今,他的作品已遍布舟山各大博物馆、各大寺院。一个多月前,舟山贝雕大师夏雨缀的作品——螺钿镶嵌屏风《瑶池赴会》获得了全国工艺精品展金奖,其座架就是由张文彪雕刻的。张文彪笑着说:“我现在仍在不断学习的路上,希望以后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更具舟山特色的旅游工艺品,将传统的木雕手艺流传下去,也将舟山的文化弘扬出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