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真第十代掌教宗师祁志诚传(27)提点教门
(2022-03-22 08:59:36)
标签:
祁志诚王志坦诸路道教都提点 |
分类: 元代宗师 |
张志敬掌教后期,做了不少工作,主要是忙着作醮、修庙、立碑,至元六年,张志敬请求褒封全真教五祖七真,世祖颁诏书褒封,赠五祖予真君号,七真予真人号。这表明七真越出教门,正式获得官方的承认。至元七年(1270年),庚午,就在五庙完成,方将聋磨贞石的当口,张志敬忽感微疾,以至元七年冬十一月十有七日化,享年五十有一。张志敬仙逝之后,忽必烈任命王志坦为新一任全真掌教宗师。
王志坦接任掌教大宗师后,搭建自己的领导班子,首先是副手道教都提点的任命,王志坦请申志贞担任这一职务,申志贞不得已而起。不久就离开燕京,南遁,游历并汾,憩息河中。至元八年,王志坦任命祁志诚担任诸路道教所都提点。
道教都提点,元代管理道教事务的官员职名,一般多由道门中人担任。提点一职始置于宋代,寓提举、检点之意,初为差遣名目,如提点五房公事、提点仓场所等。金元时期的一些专管机构又常以提点为长官,如金朝尚书工部有祗应司提点、宣徽院有太医院提点,元宣政院则有大都规运提点所提点、上都规运提点所提点等。在道教中,宋代有提举宫观或提点宫观的道教官职,用以安置闲散大臣。
元代道教的管理,元皇室入主中原之前,成吉思汗曾召令丘处机“管理天下出家善人”。宪宗即位后,命李志常掌道教事。中原一统后,元世祖对设置地方道教管理机构做出比较明确的规定。各个道派的掌教由朝廷授予印绶,令掌管其教内宗教事务。又下设诸路都提点为副手。各道派门下设有路道录司、州、县道正等职,即“路设道录司,州设道正司,县设威仪司”。元代道派的内部管理以全真道为例。全真道掌教主管教内事务,掌教之下设有“诸路道教都提点”,负责全真道地方事务,此职一般由教内的重要道士担任。历任提点有宋德方、张志素、王志坦、张志敬、孟志源、申志贞、祁志诚、孙德彧、陈德定等人。其中,王志坦、张志敬、祁志诚、孙德彧等均升为掌教。此职一直延续到元末。龙虎山天师和玄教道团也采用相似的管理模式。
道教都提点的权力大于道教提点,且其管辖范围一般为几路,如《庐山太平兴国宫采访真君事实》卷四〈元朝崇奉类•圣旨文字〉中,言及当时玄教的宗师张留孙之官职为总摄两淮荆襄等路道教、江南诸路道教都提点,《茅山志》卷四又载:谨遣元成文正中和真人江淮荆襄等处道教都提点夏文泳,诣三茅山元符万宁官上清宗坛,命臣集法师道士一坛,修建福国裕民金录宝斋三昼夜。此外,《甘水仙源录》卷四中也记有多位元代道士任道教都提点一职,如〈栖真子李尊师墓碑〉载:师之高弟,提点张志希、侯志正等请道教都提点洞元大师申云叟继主天庆事。〈普照真人玄通子范公墓志铭〉又载:丙戌,东平大行台严公迎修上清万寿宫,署道教都提点。不过,道教都提点一职入明后即未再设。明代道教仅设有提点一职,隶道录司。
对于全真教而言,至元八年李道谦著《七真年谱》并后序。《七真年谱》按《金莲正宗记》成例,明确大定四年王重阳遇刘海蟾授仙酌。秦志安、李道谦先后撰教史文献《金莲正宗记》、《七真年谱》都承述尹志平的七朵金莲之说,将全真七子连同一体,合传一书。不过,李道谦似乎仍于七真间有所分别,《七真年谱》系按照马丹阳、谭长真、刘长生、丘长春掌教先后纪年,而将王玉阳、郝太古、孙不二之行事散入各年。此后“全真七子”一语就在社会上广为传播,人们把这七位全真高道,连同其祖师王嚞一道作为八位仙人予以尊崇。
至元八年(1271),十一月,忽必烈采纳刘秉忠、王鹗等儒臣的建议,根据《易经》“乾元”的意思,正式建国号为大元,并颁布建国号诏。蒙古自从成吉思汗建国以来,无国名,一直用族名充当国名,称大蒙古国,没有正式建立国号。忽必烈登上蒙古汗位后,建年号为“中统”,仍然没有立国号。随着征宋战争的顺利进行,蒙古政权实际上已成为效法中原地区汉族统治方式的封建政权,尤其是忽必烈统治日益巩固,于是他决定在“附会汉法”方面再迈进一步,把自己的王朝建成传承汉族封建王朝正统的朝代。忽必烈建国号大元。明确表示他所统治的国家已经不只属于蒙古一个民族,而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继续。国号加“大”字,始于元朝,以前各朝的“大”字,均系臣下或属国所加尊称。蒙古统治者对中国的统治进入元朝时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