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真第十代掌教宗师祁志诚传(23)三相尊礼
(2022-03-16 09:03:38)
标签:
祁志诚安童史天泽 |
分类: 元代宗师 |
1231年,窝阔台南征驻跸云中(今山西大同)时,仿照中原官称:必阇赤长耶律楚材、黏合重山、镇海三人分别称中书令和中书左丞相、右丞相,同时将必阇赤机构称为中书省。中统元年(1260年),忽必烈在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即帝位,始采用中原官制,设立中书省以总理全国政务,为最高行政机构。其设官沿袭金尚书省之制,长官中书令由皇太子兼任,未立皇太子时则缺。实际长官为右丞相、左丞相(元制尚右,故右在左上),各一员,或仅置右丞相,总领省事,统率百司。平章政事四员为丞相之副贰:右丞、左丞各一员,参知政事两员,为执政官,统称为宰执。又置参议中书省事四员,掌左司、右司文牍,参决军国重事。左司、右司,各置郎中、员外郎、都事等官。中书省领六部。
世祖皇帝 |
|
中書令 |
右丞相 |
左丞相 |
平章政事 |
右丞 |
左丞 |
庚申 |
中統元年,是年置丞相一員。 |
禡禡 |
|
王文統 趙璧 |
廉希憲 |
張文謙 |
張啟元 |
辛酉 |
二年 |
不花 史天澤 |
忽魯不花 耶律鑄 |
塔察兒 王文統 賽典赤 廉希憲 |
張啟元 |
張文謙 |
商挺 楊果 |
壬戌 |
三年 |
不花 史天澤 |
忽魯不花 耶律鑄 |
塔察兒 王文統 賽典赤 廉希憲 |
粘合南合 張啟元 |
闊闊 張文謙 |
商挺 楊果 |
癸亥 |
四年 |
不花 六月。 線真 代。 史天澤 |
忽魯不花 六月。 塔察兒代。 耶律鑄 |
塔察兒 六月陞左丞相。 趙璧 賽典赤 廉希憲 |
粘合[南合] 張啟元 |
闊闊 張文謙 姚樞 |
商挺 楊果 |
甲子 |
至元元年 |
線真 史天澤 |
塔察兒 耶律鑄 |
賽典赤 廉希憲 |
張啟元 阿里別 |
張文謙 |
商挺 楊果 |
元朝是由蒙古人建立的,所以在官员任用方面有着浓厚的民族色彩,高级官员几乎全部是蒙古人、色目人,大多数情况下,汉人只能担任中下级官职。在元朝历史上,有一位汉人的丞相,也可以说他是唯一一位!就是史天泽。
史天泽(1202年-1275年),字润甫,大兴永清(今永清县)人。大蒙古国及元朝初年名将。
史天泽少善骑射。勇力过人。元太祖八年(1213年)秋,成吉思汗铁木真率部南下。十月,铁木真麾下骁将木华黎进至河北,史秉直率数千人到涿州(今河北涿县)迎降。木华黎令史秉直仍统率其族众,屯驻霸州(今河北霸县),并以其子史天倪为万户,史天泽则任帐前总领。次年,史秉直随木华黎攻金北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西),因功授行尚书六部事。史氏家族的政治、军事地位自此开始确立。元太祖八年(1213年),随父史秉直归降木华黎。元太祖二十年(1225年),接替其兄史天倪都元帅职,率军击败金将武仙,又俘杀抗蒙红袄军将领彭义斌。元太祖十五年(1220年),金朝真定经略使武仙以真定(治今河北正定)投降蒙古,木华黎命史天倪任河北西路兵马都元帅,守卫真定,武仙为副帅。元太祖二十年(1225年)春,史天泽护送母亲北归。不久,武仙叛乱,邀杀史天倪。史天倪的幕僚王缙、王守道等在燕京追上史天泽,建议他收集散落在近郊的部曲。史天泽毅然南还,至满城时,已聚集部众甚多。史天泽又派监军李伯祐向蒙古国王孛鲁请求援助,孛鲁令部将笑乃歹率军三千援助史天泽,史天泽承兄职为河北西路兵马都元帅。两军会合后,合攻卢奴(今河北定州)。武仙部将葛铁枪率万人来战,史天泽身先士卒,将士们勇气愤增,以一敌十。葛铁枪被俘,余部溃散。史天泽军威大振,随即下中山(今河北定州),略无极,拔赵州(今河北赵县),进军野兴,与前来赴援的兄长史天安所部会合,共击武仙,一举收复真定。不久,南宋大名总管彭义斌联合武仙意图夺回真定。史天泽等扼守赞皇,武仙不能进军。彭义斌势单力薄,焚山自守。史天泽选拔精锐士卒五十人为先锋,自率铁骑继后,攻杀彭义斌。史天泽勇名大振。彭义斌亡,南宋从此尽失河朔之地。其后,武仙令奸细在真定城中纠结同党,里应外合,又夺取真定。史天泽只率部众数人向蒿城守将董俊求援,董俊把数百精兵交付史天泽。史天泽率军连夜赶赴真定,与笑乃歹合兵,武仙不能敌,退保西山抱犊寨。史天泽急攻抱犊寨,武仙弃寨逃遁。接着,蚁尖、苍峪、马武等寨以及相州(今河南安阳)、卫州(今河南汲县)等地亦降。真定局势得以稳定。史天泽以真定为中心,任用原金朝治下的儒士和官员,缮城壁、修武备,招集流散、存恤穷困,在几年之间,颇有治绩。他以此为根据,成为了汉人的一大世侯。元太宗元年(1229年),窝阔台汗即位,决定全力伐金。窝阔台选拔史天泽、刘黑马、萧札喇为三大帅,统领汉兵。史天泽任真定、河间、大名、东平、济南五路万户。元太宗二年(1230年)秋,窝阔台、拖雷率主力攻山西,破代州(今山西代县)、石州(今山西离石)。十月,围攻卫州武仙军。此时,史天泽率领诸军合围于卫。金朝大将完颜合达率众十万援救武仙,双方展开激战,蒙古军败退。只有史天泽所部千人绕出敌后,击败金朝一支偏师。既而又与蒙古军再次合攻,武仙逃走,卫州再被攻克。元太宗三年(1231年),窝阔台在官同召集会议,决定兵分三路伐金:中路攻河中府(今山西永济蒲州镇),入治阳;左军进兵济南;右军自凤翔经宝鸡,假道南宋,袭击汴京(今河南开封)腹背。三军预定次年春于汴京合围。十月,窝阔台亲率中路军猛攻河中,至十二月破城。此时,史天泽受命在东线削弱金朝的防守力量。太宗四年(1232年)春,窝阔台自白坡渡河,令史天泽军处自孟津进河南与拖雷军会合。史天泽率军抵达时,拖雷军已于钧州(今河南禹县)三峰山大败完额合达军,金军主力全部溃灭。史天泽军乘胜取京东,连续招降了太康(今河南太康)、拓县(今河南林县北)、瓦冈(今河南滑县南)、眼州(今河南雅县)等地,并在阳邑(今河南登封东南)斩杀金将完颜庆山奴。元太宗五年(1233年)春,金哀宗完颜守绪从汴京突围,先渡河而北至黄龙岗,命大将完颜白撒西袭新卫、卫州。史天泽闻讯后,即率轻骑解围。但金军已完成对新卫城的合围,史天泽奋戈突至城下,向守军大呼:“你等勉力奋战,援兵很快会到。”随即又杀出重围。次日,蒙古大军至,完颜白撒等败走蒲城,史天泽军紧迫不舍。完颜白撒领兵尚有八万,被蒙汉军斩杀殆尽。金哀宗乘船东下,抵达归德(今河南商丘)。撒吉思不花不听史天泽劝告,在睢阳背水而营,于归德之战中全军覆没。金哀宗又于六月间逃到蔡州(今河南汝阳),窝阔台命都元帅塔察儿率大军围攻。史天泽军从北面进攻,遇汝水阻挡,史天泽命军士结筏潜渡,血战数日,立下战功。元太宗六年(1234年)正月,蔡州城破,金哀宗自杀,金朝灭亡。史天泽率军返回真定。金朝灭亡后,蒙古大军继续南伐西征。因赋税繁重,征税急于星火,百姓不能马上完成,官府于是代借西域商人钱代输,利息很高,称“羊羔息”。事后又验户籍向百姓征敛,百姓中有的卖尽田产、妻子都偿还不完。史天泽奏准朝廷,由官府代民偿付一本一息。又选中等户入军籍,所征赋税按贫富而定。当时连年蝗旱,它付又借贷应贡赋。积银达到一万三千余挺。史天泽认为百姓不可重困,于是倾其家资,与族属、官吏共同偿还了这笔债务。真定达鲁花赤忙哥撒儿让蒙古军奥鲁(蒙古语,意为“老小营”)数万散布于州郡之间,砍伐桑树、毁坏庄稼,百姓无法生存。史天泽也上奏,使蒙古军徙居岭北,保护了农耕生产。从此田里生产得以恢复。真定兵甲户口超过他郡,是与史天泽的保护分不开。蒙古灭金以后,又将进攻目标指向南宋。元太宗七年(1235年),皇子阔端率军攻入南宋陕西、四川,皇子曲出和诸王忽都秃、口温不花等率军南攻襄汉。史天泽随曲出南征,进至枣阳(今湖北枣阳),遇到顽强抵抗。史天泽率先强攻登城,终于攻克枣阳。进攻襄阳(今湖北襄樊)时,宋军于峭石滩陈船数千,猗角以掣古军之肘。史天泽亲率两舟,满载死士,勇往直前,径冲宋阵,宋军为之气夺,落水者以万计。元太宗九年(1237年),史天泽随宗王口温不花围光州(今河南潢川),史天泽亲率军先破外城,又破子城。复州(今湖北西阳西南)之战,宋军舟船三千锁湖面为栅,史天泽亲执样鼓督勇士四十人猛攻,宋军栅破,复州守军畏惧请降。寿春(今安徽寿县)之役,史天泽军独当一面。宋军乘夜劫营,史天泽单骑迎战,手刃数人,将士们相继赶来助战,宋军被尽数驱入准水溺死。史天泽乘胜连下滁州(今安徽滁县)、盱眙(今属安徽盱眙)和宝应(今属江苏)等淮东州县。元宪宗二年(1252年),蒙哥汗赐史天泽卫州五城为分邑。当时,“汉地不治”,地方官的暴虐,苛重的征派,使许多地方再次发生人口流散、土地荒芜的现象。河南、陕西尤为严重。忽必烈受命主持漠南汉地军国重事,即以史天泽、赵壁等为河南经略使。史天泽等至河南,选贤才,置提领,察奸弊,均赋税,更钞法,设行仓,立边城,诛好恶,肃官吏,置屯田保甲,兴利除害。不到二三年,河南大治,民安商乐,军备也得到加强。又命其侄史权、史枢戍守唐州、邓州屯田,进逼南宋重镇襄阳、樊城(今湖北襄樊)。元宪宗三年(1257年),蒙哥对忽必烈产生猜忌,派阿兰答儿、刘太平等到陕西、河南钩考钱谷。阿兰答儿对河南官员罗织罪名,但史天泽以勋旧身份而独见优容,史天泽说:“我是经略使,是非功罪,理当我责,今舍我而罪余人,心何能安。”于是许多人得到开释。元宪宗八年(1258年)秋,蒙哥由西蜀进军伐宋。元宪宗九年(1259年)春,蒙哥亲统大军攻合州(今四川合州),宋将王坚凭钓鱼城坚守。蒙军数月不能破城。夏季,军中疫病流行。正议回师,宋将吕文德率股瞳大舰余艘,溯嘉陵江而上。蒙军迎战于三槽山(今四川合川县南)西失利,蒙哥急命史天泽抗御。史天泽分军为两翼,跨江反击,亲统舟师顺流纵击,三战三捷,重创末舰数百艘,追至重庆而还。
中统元年(1260年),忽必烈在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即帝位,询问史天泽治国方略。史天泽建议“当先立省部以正纲纪,设监司以督诸路,需恩泽以安反侧,退贪残以任贤能,颁俸佚以养廉,禁贿赂以防奸”。忽必烈表示赞许,并一一采纳。忽必烈命他到长江中游撤回蒙古军,事毕,改授河南宣抚使,不久兼江淮诸翼军马经略使。忽必烈即位后,当时留守和林的阿里不哥也在和林(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哈尔和林)称汗。双方遂开始了激烈的汗位之争。
中统二年(1261年)五月,史天泽官拜中书右丞相,实行他的治国方略。并定省规十条,以保证政务畅通。史天泽知无不为,言谈中一定考虑其结果,不强行不能行之事。不禁止民所必犯之事,顺应时势,通变制宜。又协调上下官僚之间的关系,使事完功成、泽被百姓。史天泽在任期间,还罢去了一些诸色差役,统一了赋税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同年秋,阿里不哥率众突袭移相哥军,乘胜南下。十一月,忽必烈与阿里不哥军战于昔木土脑儿(今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西北)。诸王合丹、丞相线真等将右军,诸王哈必赤将中军,诸王培察儿和史天泽等将左军,合势进攻,斩阿里不哥大将合丹火儿赤。阿里不哥败走。
中统三年(1262年)二月,据守山东的李璮暗中联络南宋,发动武装叛乱,忽必烈急召诸路蒙汉军平叛。三月,史枢、阿术等败李范于高苑老僧口,李璮退守济南。四月,忽必烈命史天泽出征。史天泽急筑长围,树林栅,以防李璮突围。李璮被围四月,城中粮尽,李璮投大明湖自杀未遂,被斩杀。
李璮之乱平定后,一些儒臣上书,认为乱事之起,是由于诸侯权重。史天泽遂上奏:“兵事、民事的机权,不可以集中在一家手里。罢去诸侯兵权,请从臣家开始。”史氏子侄即日解除兵权者有十七人。忽必烈委任史天泽节度诸将出征李璮。史天泽自始至终,都未曾把诏旨示人。平乱后入朝,忽必烈加以慰劳,史天泽又尽将功劳归于众将。
至元十一年(1274年),与伯颜同任中书左丞相,统军出征南宋,至郢州时因病北还。次年,病逝于真定,年七十四。累赠太尉、太师、镇阳王,谥号“忠武”。史天泽“出入将相五十年,上不疑而下无怨”,甚至被人比作郭子仪、曹彬。他一生谨慎,多谋善断,料敌用兵,主张攻心为上,力戒杀掠。史天泽及其家族为巩固和发展蒙古贵族在中原的统治立下功劳,是忽必烈推行汉法的主要大臣之一,也是元朝时汉族显贵的代表人物。
史天泽从中统二年起一直任右相,但在李璮叛乱后,世祖对汉人世侯权重当有疑忌。至元二年(1265),忽必烈巡幸上都时,召安童推荐的谋士崔斌征询“为治大体,今当何先”,斌答以“任相”,并举安童、史天泽可为相。世祖默思间,崔斌又奏:“陛下岂以臣猥鄙,所举未允公议,有所惑与?今近臣咸在,乞采舆言,陛下裁之。”遂立马扬言曰:“有旨问安童为相,可否?”(《元史·崔斌传》)众欢呼万岁。这时安童才18 岁,推辞道:宋朝尚据江南,如以臣为宰相,恐贻笑各方,使宋人轻视我们。世祖曰:“朕思之熟矣,无以逾卿,其勿辞。”遂拜相。
这段插曲说明,世祖以亲信怯薛长安童出任首相是经过周密考虑的,史天泽虽仍任右相,但地位在安童下。当然,史天泽和安童的关系是不错的。史天泽起家,就是向安童的爷爷孛鲁借的兵。
安童拜相后,即奏请燕王真金领中书省事,又奏召许衡入朝,亲自至旅舍拜访请教,十分佩服。于是世祖命许衡入省议事,特召见面谕:“安童尚幼,苦未更事,汝谨辅导。汝有嘉谟,先告安童,以达于我,我将择焉。”显然意在培养练达中原政务的蒙古大臣来主掌行政,以免权力旁落。当时右、左丞相有五人(安童、史天泽、忽都察儿、耶律铸、伯颜),至元四年,安童奏:“今丞相五人,素无此例,臣等议拟设二丞相,臣等蒙古人三员惟陛下所命。”诏以安童为长,史天泽次之,其余蒙古、汉人参用,员数勿过多。于是忽都察儿、耶律铸降为平章政事,伯颜降为右丞。安童又奏宜用老成人如姚枢等同议中书省事,诏许之。姚、许等汉族儒臣原是世祖即位前就已征聘的人物,和世侯势力也没有关系,他们都主张实行儒家治国方针,安童在他们的帮助下继续奉行采用汉法的政策。
与安童同年拜相的还有伯颜,伯颜(1236年-1295年),一译巴延,蒙古八邻部人。曾祖父述律哥图,在成吉思汗铁木真手下当差,任八邻部左千户职位。祖父阿剌,继承了他曾祖父的职位,并兼任断事官,因为平定忽禅有功,又扩充了忽禅的地盘。父亲晓古台,继任了祖父的职位,跟随旭烈兀夺取西亚。伯颜自少长于西域,以深略善断著称。元宪宗三年(1253年),跟随旭烈兀西征。至元初年,奉伊儿汗旭烈兀命奉使入朝,受元世祖忽必烈赏识,留作侍臣 ,参谋国事。一直没有能和他相比的。世祖越发认可他的贤能,将中书右丞相安童的妹妹嫁给他为妻,并说:“做伯颜的妻子,不令你的姓氏失色。”至元二年(1265年)七月,官拜光禄大夫、中书左丞相。朝廷里的大小事情,有难办的,他往往三言两语就能解决。众人信服地说:“这是真正有能耐的宰相啊。” 至元四年(1267年),任中书右丞相。至元七年(1270年),改任同知枢密院事。至元十年(1273年)春,持节奉玉册立燕王真金为太子。至元十一年(1274年),统兵伐南宋,至元十三年(1276年)陷临安,俘宋恭帝、谢太后等北还。南宋灭亡后,又出镇和林,屡次讨平诸王叛乱。忽必烈驾崩后,受顾命拥戴元成宗铁穆耳即位,拜太傅、录军国重事。至元三十一年十二月(1295年1月),伯颜病逝,年五十九。累赠宣忠佐命开济翊戴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追封淮王,谥号“忠武”。伯颜智略过人,深明大义,用兵筹谋,出神入化。统二十万大军伐宋,如统一人。还朝之后,口不言功,行囊仅有随身衣被。又善作诗文,是蒙古族中较早学习运用汉文创作的诗人,有诗词数首传世。
根据《玄门掌教大宗师存神应化洞明真人祁公道行之碑》记载,名相伯颜、史天泽等,都曾对祁志诚尊礼有加,其云:“真人明于性理,通世务,尤善论事,裁处得宜。丞相伯颜尤加礼敬。开府史公,一代名臣,不轻许可,闻其论议,至谓祁真人若在仕流,必长于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