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迹古器·文明载体----前人如何认知古迹古器物

(2025-11-09 18:59:06)
标签:

皇粮国税博物馆

文献南阳

古迹

古器物

甲骨文

分类: 南阳民俗
         古迹古器·文明载体----
        前人如何认知古迹古器物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古迹古器物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见证了一个又一个朝代的兴衰更替。石碑不仅承载着古文字的力量,还承载历史事件等信息,它的坚硬与不朽象征了中华文明的延续与辉煌。无论是在战争的硝烟中,还是在和平的岁月里,石碑始终是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工具。它们的存在,让后人能够了解古人如何看待历史、如何表达自己的政治理念、如何崇拜神明,甚至如何塑造自己民族的身份。因此,古迹古物是中华文明的见证载体,把中华文脉世代延续,把中华历史的根与魂描绘的熠熠生辉。古迹古器·文明载体----前人如何认知古迹古器物

        那么前人是如何认知古迹和古器物呢?现通过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版的历史、常识等教科书中的课文内容,感受古人的聪明智慧和留给后人的古迹古物所承载的文明历史。古迹古器·文明载体----前人如何认知古迹古器物

        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版的初等小学常识教科书第三册第二十四课,课文题目是“本地的古迹”。课文记述镇上有个古园子,园子里面有关古亭子,亭上有块古碑,大家都说他是古物。课文语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课文下半部分配有插图,画图采用以实写意技法勾画出三个小朋友在自己家乡的古园子里观看古亭子中的古碑场面。大家左看看,右瞧瞧,寻找古碑上的古文字,以求得此古碑是为何而立,何人所立等等答案。课文以第一人称记述“我们”镇上有关古园子,古园子里一个古碑亭,古碑亭里所立飞古碑上记录着为什么要立碑?给什么人立碑等历史信息,以便了解我们古镇的历史。像课文所说古人留存下来的建筑物或遗址就是古代遗迹。古园子、古碑亭、古碑都能吸引人们前来访古探幽,寻求过往之事。
        刻石立碑作为永久性纪念物或标记称为碑。其上镌刻文字者,称为碑刻。一般还认为圜首且上小下大的是碣,竖长方形的是碑。但有些横长方形的刻石如开成石经等,或直接刻在山崖上的摩崖刻石等,也常归入碑刻一类。我国最早的碑刻为战国时代的秦石鼓及中山国监囿守丘刻石等。清及前代的石刻皆可列入我国古代碑刻的范围。我国古代碑刻历经2000余年的发展变化,分布地域辽阔,形式多样,数量巨大,内容涉及哲、宗、历、理、经、政、军、文、艺、教、科、技、民族等许多方面。因此,有人认为它可与我国古代《廿四史》相媲美。也有些碑荒废于田间,文字被青苔覆盖,鲜有人问津,亟待保护和研究。.
        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版的高等小学历史教科书第二册第一课,课文题目是“新发见的石器”。课文开篇就提出四个问题:一是我们知道古代的事情为什么止有传说?二是地下怎样有资料可供我们研究?三是研究地下的实物可以知道些什么?四是从新发现的石器上知道我國古代文化中心在哪里?课文记述,我们现代生活的进步都是从古代逐漸创造改良而來的,所以要知道改进的经过須得研究古代的文化。不过,我國古代的情形因为没有确凿的记載,只有一种口头上的传说,像盘古开天辟地等話,很是茫昧,难於凭信。清代末年在河南发掘得許多龟甲和兽骨经过学者的研究,确定是商代的遗物,那末甲骨上的文字可以告诉我们许多历代信息。。。。。。古迹古器·文明载体----前人如何认知古迹古器物

        该课文作为历史教科书的第一课来记述新发现的石器是什么?有什么意义?课文开篇提出的四个问题就是课文所要记述知识。课文所说的新发现的石器就是清末在河南发掘得許多龟甲和兽骨上刻有的文字是商代留下的历史文献。清末国子监祭酒‌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光绪二十五年,王懿荣因病在药店购买中药“龙骨”(龟甲、兽骨)时,发现其中刻有似篆非篆的符号。他通过研究确认这些符号为商代文字,并将其命名为“甲骨文”。此后,他在河南安阳殷墟等地发现了大量带字甲骨,进一步推动了甲骨文的研究。 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完整的文字,为研究汉字起源与演变提供关键线索,奠定汉字发展基础。
        古代的遗迹和各种器物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我国是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文物丰富多彩。自古以来,我国就十分重视对文物的研究和保护,以不同种类的文物为研究对象,逐渐形成了金石学、古器物学、甲骨学、敦煌学等不同学科,为我国考古事业做出积极努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