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识字•增加学问----
边区开展冬学教育往事
识字是开启人生智慧之门的第一步。在我国古代,读书识字是普通人走向仕途、实现社会地位提升的重要途径。因此,适当年龄入学接受系统教育是一个人命运改变的基石。由于我国古代教育没有普及,识字读书之人少之又少,因此,日常交往中遇到书信来往、契约签订、账目核对等等事项,总要求读书之人、饱学之士等,给予书写解读、换算核对等等帮助。这样即耽误时间,又不能真实表达意思,有时还会吃闭门羹。倒不如自己识文断字,运用自如,驾轻就熟解决一切生产生活问题。
抗战时期,边区人民积极生产支援抗战,而且在冬季农闲时节参加各村举办的冬学,通过学知识、学文化,种田有技术,写信有情感,边区呈现出比学赶超一派生机。现通过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的1944年边区出版的《冬学公民识字课本》中有关课文内容,感受民众不识字真作难,读书学习是关键的学习劲头。
该课本第三十八课,课文题目是“不识字真作难”。课文内容为:“高胜杀敌在前方,寄了家信来问娘。娘儿见信喜洋洋,娘是个睁眼瞎,看着这信不知说什么。走到东家找牛大,牛大不在家,信里说什么?急得没办法。”课文语言通俗易懂,有歌谣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易学易记。课文紧扣边区生产生活工作,记述边区子弟高胜在前方英勇打日寇,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写信给妈妈报喜。妈妈接到高胜从前方寄来的喜讯,非常高兴。由于自己不识字,民众俗称“睁眼瞎”。于是,便拿着信找东邻家牛大帮助读信。可是,牛大有事情没有在家,急的高胜妈妈团团转。课文配有插图,画图描绘出高妈妈不识字的危害,号召民众上夜校、上冬学,学习文化,弥补知识,益于生产生活。
紧接着第三十九课就是讲述要想识字,可以上冬学学习。该课文题目是“上冬学”。课文仍然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以歌谣形式和第一人称“我”记述。课文内容为:“上冬学、上冬学,我劝爹爹上冬学,我劝妈妈上冬学。上冬学,心要专,一遍不会念十遍,一天不会天天念。只要用心念,识字并不难。学会认识字,做事真方便。”课文中的“我”作为小学生,在学得知识的同时,也解劝爹妈上冬学。同时还告诉爹妈,上冬学参加学习,并不难。只要用心、专心读背知识,一定能记牢固知识,使用起来非常方便。课文配有插图,画图中的爹妈在油灯下读书识字场面。如果上一课中的高妈妈通过上冬学,学会识字,自然很快识读儿子的来信,也不用东跑西找,寻找识字人帮忙念喜讯。
课文所说“冬学”是农民在冬季农闲时学习文化的组织。抗战时期,为巩固抗日根据地,打退日寇的侵略,提高广大干部和民众的政治思想觉悟,更好地了解和执行抗战政策,增强克服困难、争取胜利的信心,陕甘宁边区和各解放区民众开展“冬学”运动。以上两篇课文选自晋绥边区行署印行,吕梁文化教育出版社编印《冬学公民课讲授用书》。“冬学”这种教育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宋代诗人陆游在《冬日郊居》一诗中就有“儿童冬学闹比邻,据案愚儒却自珍”之句,并自注曰“农家十月,乃遣子弟入学,谓之冬学。”由此可见,“冬学”这种教育形式在我国宋代就早已出现。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开展的“冬学”运动,就是组织人民群众等参加“冬学”学习,利用识字、学文化、讲故事等方式,扫除文盲,提高广大民众的文化水平和政治水平,启发民众的民族抗战意识,增强广大人民群众抗战必胜的信心和决心。
不论什么时候,念书识字、读书学习都是民众学得本事和学会做人的基本条件。人生之路遥远漫长,学习之路永无止境。腹有诗书气自华,人生就是一场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过程。活到老,学到老,这才是一个热爱学习的人最好的姿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