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贫志坚•凿壁透光----
匡衡勤奋读书的故事
汉朝匡衡凿壁偷光勤学苦读的故事,教育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成为中华传统励志刻苦学习的楷模。匡衡出生贫穷,他年少时因无书可读,便去大户人家帮工以求借书,最终成为学问大家,官至丞相。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一丝亮光刻苦学习的故事,历代皆有选入教科书,激励后学之士发奋学习。现从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版的老课本中有关刻苦学习故事,感受匡衡付出艰辛的努力,收获渊博的知识,才是人生宝贵长久的财富。
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版的初等小学国语第六册第二课,课文题目是“匡衡”。课文开篇就以第一人称“我”决心要做個好兒童,为國家民族争光荣。勠力从公不踌躇,我要勇敢啊!还要忠誠!就要学习匡衡。课文记述漢朝匡衡小時候家裏很窮,他雖然知道讀書好,可惜沒有學费。一天,他恳求一個塾師收他做學生,那塾師看他勤勉忠实,就答应了。从那天起,匡衡白天到學塾裏勤讀,晚上回家还要自修。因为沒有錢買燈油,他就在墙壁上凿了一個小洞,讓鄰家的燈光照過來照着讀書。他這樣用功,自然進步得很快。可是很不幸,他的老师过世了。他非常傷心,自己又無書读了。后来,他就跑到一个藏書很富有人家,恳求做一個僕人,只要让他博览群书,甘愿不要工钱。那藏书的人看他的志向可嘉,就允许許了他。匡衡在那裏工讀了多年,就成爲一個很有學問的人了。
匡衡凿壁苦读的故事出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原文: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文献记载,匡衡(生卒年不详),小名鼎,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今枣庄市峄城区)人。西汉后期官至丞相,经学家。
匡衡世代务农,自幼勤奋好学。但在仕途上并不平坦,匡衡进京赴试,在对文时,未能按令条应对,故未能取得郎中而只授以太常掌故。直至汉元帝即位,在大司马史高举荐下得以平步青云,先后担任太常掌故、郎中、平原文学、博士给事中、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光禄勋、御史大夫等,获封乐安侯,食邑六百户。
汉元帝还曾安排他在殿中为师,为朝内官员讲授诗赋,因擅长说《诗》而声名远扬,当时民间流传着“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这样的评价。建昭三年(前36年),匡衡被封为丞相。他极力主张“礼让为国”,期望达成“民不争”“下不暴”“众相爱”的社会状态,强调礼乐教化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并以此屡屡规劝君主,积极推动一系列礼制的整顿。
匡衡在汉朝文章美学的演变分化以及国家祭祀制度的转型进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课文鼓励小学生励志苦读,学渊识博,成就一番事业,为國家民族家庭争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