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睦邻友好谦让包容----古人邻里二尺巷的故事

(2025-04-09 19:09:24)
标签:

皇粮国税博物馆

文献南阳

和解契约

邻里关系

二尺巷

分类: 契约文献
          睦邻友好•谦让包容----
          古人邻里二尺巷的故事
        常言道:“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是指遇到紧急情况需要帮助的时候,远方的亲戚就不如近旁的邻居能及时给予帮助。同时,这句话也是告诫邻里平时之间友好交往比远亲更多一些,使得邻里之间有了一种高于远亲的感情,让人感到温暖,使得邻里之间关系亲厚和谐。历代邻里和谐,守望相助的故事不胜枚举。睦邻友好谦让包容----古人邻里二尺巷的故事

        现从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的一批清代至民国时期,王姓家族契约中一份同治七年(1868年)关于邻里为宅园划界发生的“二尺巷” 和解文约,感受邻里之间以和为贵的传统美德。
        该份和解文约内容为:“ 因王瑞玉服弟王瑞有以宅园边界不清,将与争讼。亲友族人不忍坐视,以调处相换。王瑞玉与王瑞有场园夥巷各一尺,夥巷南头宅园各一段。王瑞玉以夥巷南头宅园退于王瑞有。王瑞有以场园西边夥巷一尺退于王瑞玉。两家皆便,恐后无凭,立契存证。亲友族人:(具)。同治七年(1868年)十月日立”。睦邻友好谦让包容----古人邻里二尺巷的故事

        该和解文约中相邻的两家王瑞玉和王瑞有是“五服”之内血缘关系兄弟,因宅园边界不清,双方争执不下,将要打官司。亲友族人不忍伤及骨肉而出面调解,化解了既是邻里,又是族人之间纠纷,息事宁人,将此事圆满解决。解决问题的方法很简单,两家各让出一尺作为夥巷,夥巷两端相互调换,即“王瑞有与王瑞玉场园夥巷各让一尺,夥巷南头宅园各一段,王瑞玉以夥巷南头宅园退于王瑞有。王瑞有以场园西边夥巷一尺退于王瑞玉”。在亲友族人张廷振、张廷椿、张宗禹的调解下,双方都接受。契约中使用“两家皆便”四个字,既便于生产生活又融洽相邻关系,和谐相处,化干戈为玉帛。睦邻友好谦让包容----古人邻里二尺巷的故事

         由此我们想到了历史上邻里相处最经典的例证莫过于两家各让三尺的“六尺巷”的故事。这个故事的版本很多,主要内容基本是公式化。古时候一条街上两户人家住得很近,相邻关系处理很和谐,亲如一家。有一天,其中的一家人翻盖房子,占了邻居三尺墙基,两家互不相让。为此事争吵甚至大打出手,调解无效,两家人成了仇人,争讼至县衙。其中一家有个在朝里做大官亲人,就写信把这件事告诉了他,想让他通融一下当地知县来压对方以解决这件事。那位官员很快写了一封信回来,上面只有四句话:“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主人顿悟,亲自去给邻家人道歉,并主动让出三尺墙基,两家和好如初。到此,就是三尺巷的故事。睦邻友好谦让包容----古人邻里二尺巷的故事

        这个故事仍然没有讲完,对方在翻盖新房时也主动让出三尺。这样双方各让三尺,三尺巷变成了六尺巷,两家人世代修好、和谐相处,又为后人留下一条方便的通道。这个故事最经典的版本就是安徽桐城六尺巷的写照。据《桐城县志略》等史书记载,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在桐城的家人,与邻居吴家发生宅基纠纷。张家人给张英写信求助,张英收信后回诗一首:“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收信后豁然开朗,主动退让三尺,吴家人深受感动,也退让三尺。两家各退三尺而成的“六尺巷”,从此美名远扬。
        这些关于邻里相处,不管是“二尺巷”、“三尺巷”、“六尺巷”的故事成为邻里关系和睦友善的典范,友善的力量教育感化着一代又一代人民。有了友善,生活就充满温暖;有了友善,就能以诚待人;有了友善,心胸就宽广;有了友善,就勇于担当;有了友善,就会包容理解。睦邻友里重千金,激励后人永世践行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