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清气正•春和景明----
清明节的民俗活动
清明,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一般在每年4月4日至6日之间,是祭祀、祭祖和扫墓的节日。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清明节的民俗活动还有哪些?
现从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的历代老课本中有关清明的课文内容,感受清明节里的各种民俗活动。
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版初等小学国文第二册第十六课,课文题目是“清明去扫墓”。课文内容为:“我們要去掃墓,扫墓的时候,要做些什么事?”课文语言浅显易懂,直接记述清明节就是要扫墓。扫墓是一种传统的祭祀活动,旨在缅怀先人、表达哀思和敬意。紧接着课文提出扫墓的时候,要做什么事?在扫墓前,要准备一些基本的祭奠物品,如鲜花、水果、点心酒等供品。这些物品用于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和怀念之情。到达墓地后,首先要对墓地进行整修,包括清理灰尘、垃圾,进行绿化、除草和浇水,以及擦拭墓碑等。这些工作可以让墓地看起来更加整洁和庄严。将准备好的供品和鲜花整齐地摆放在墓前,以表达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然后向墓三鞠躬。课文中的插图就是民众正在行鞠躬之礼,也是扫墓时表达敬意的一种常见方式。在扫墓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一些事项,如穿着得体、保持安静、不乱扔垃圾等,以示对逝者的尊重和纪念。同时,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倡导文明扫墓,使用环保祭品、减少焚烧纸钱等行为,既表达了对先人的敬意,又保护了自然环境。
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版国文第四册、第十五课,课文题目是“清明节掃墓”。课文内容为:“清明節,我們跟著父親母親去掃墓,到了祖宗墓前,恭恭敬敬的行礼。父親说:‘清明節是紀念祖宗的日子,今來扫墓就是要紀念我們的祖宗。’”课文以第一人称“我们”在清明节跟着父母去扫墓时,向祖宗行鞠躬之礼,并聆听父亲讲述清明节祭祖的重要意义。文献记载,清明节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宋元时,清明节逐渐取代寒食节。明清时期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亲人的习俗仍然盛行。民国时期,清明节曾在1915年被规定为植树节。1928年,清明节真正成为纪念祖宗功德,缅怀祖先伟业的节日。国家和社会层面将纪念人文初祖黄帝作为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伟力。
清明节期间,大地萌动,气温升高,春和景明,百花盛开,自然界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最适合踏青郊游。清末出版初等小学堂国文第八册、第十七課课文题目是:“清明”课文内容为:“清明,兄弟踏青於郊外,路旁菜花盛開,淺草平鋪,一碧无际。遊人三五成群,往來不绝。弟曰:三春多佳日,踏青之舉,何必待清明耶?兄曰:人人有职业,不得荒旷。故一逢佳節,多相率出遊也。”课文以文言文记述,语言精炼,较易理解。课文通过清明日兄弟郊外踏青的所见所闻,特别是弟弟不解问为什么清明节踏青游人多,哥哥的回答也说明了当时清明节放假,民众才有时间到郊外踏青赏春光。
清明踏青这种节令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于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踏青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春日景象,郊外远足,脚踏青草,郊野游玩,观赏春色。我国少数民族受汉族文化影响,也有过清明节的习俗。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基本主题,此外还有荡秋千、蹴鞠、放风筝、植树、拔河等众多户外游乐活动,以及吃子推燕、醴酪、青团等食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