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浔阳陶渊明南阳刘子骥----桃花源里觅仙境

(2025-04-04 19:45:04)
标签:

皇粮国税博物馆

文献南阳

陶渊明

刘子骥

桃花源记

分类: 南阳民俗
       浔阳陶渊明•南阳刘子骥----
             桃花源里觅仙境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东晋文人陶渊明先生的《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如梦似幻、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令人心生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浔阳陶渊明南阳刘子骥----桃花源里觅仙境

        《桃花源记》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多次被历代选编入各级教科书。现从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版的创造国文读本第二册第三十一课《桃花源记》一文,感受陶渊明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主平等生活的描绘,以及对好友南阳刘子骥点睛描述,表现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批判。浔阳陶渊明南阳刘子骥----桃花源里觅仙境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陶渊明作诗,擅长白描,文体省净,语出自然。《桃花源记》也具有这种艺术风格。它虽是虚构的世外仙境,但由于采用写实手法,虚景实写,给人以真实感,仿佛实有其人,真有其事。全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像小说一样描述了溪行捕鱼、桃源仙境、重寻迷路三段故事。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28岁以前,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29岁到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41岁。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义熙二年(406年)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病故。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陶诗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后人编为《陶渊明集》。浔阳陶渊明南阳刘子骥----桃花源里觅仙境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作者在文章结尾特意点出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刘子骥真有其人,原名刘雅,名驎之,字子骥,祖籍武功,随父迁南阳,后到涅阳五朵山隐居,当时有一定的声名。也是陶渊明的远房亲戚,两人志趣相投,经常结伴游山玩水。刘子骥探访桃源未果寻病终,这件事是作者虚构的,增加了故事中桃花源的神秘性,使人们只能凭空想象它、羡慕它的存在。目的是说明了作者对当世的失望,想找一个心中的桃花源,但又不能脱离现实的苦恼。可以看出陶渊明为了表达广大劳动人民的愿望,希望远离苦难,人人幸福平安,是陶渊明美好的政治理想,体现了陶渊明的高尚品德。
        《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陶潜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只是作者理想当中的社会,但是能提出这个空想是难能可贵的。此文艺术构思精巧,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手法,增添了文章神秘感。语言生动简炼、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