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村名·农业繁荣----
南阳“三八村”的农业往事
南阳宛城区汉冢乡三八村地处鸭河口灌区腹心地带,汉冢至南阳油田公路、沪陕高速、白桐干渠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优越的水资源形成较好的农业基础条件。新中国成立之后,汉冢乡于1956年3月8日“妇女节”,在初级农业合作社的基础上,成立高级社而得名。广大社员们,特别是被赞为“半边天”的妇女们,干劲倍增,他们充分利用这些这些新修的水利设施,挖掘传统农耕文化中的智慧,把传统农耕技术和现代农业结合起来,干天斗地,促进农业的高效发展。同时,抽出一部分田地分给社员个人种植蔬菜,达到村富足,民众幸福的农村生活。
三八村由此成为远近有名的明星村。特别是正在上世纪六七十年,全国开展促进农业大发展活动中,成为“远学大寨、近学三八”的楷模村。当时,在“治土改津”工作上有取得了重大突破,带来农业高产,此技术写入农大教材,上至国家领导,国外如意大利水利部门,下至各省市都来学习,时任南阳地委领导林晓曾带领十三县县委领导在三八村驻队学习10余天,成为名不虚传的农业示范村。
1972年12月30日,原南阳县蒲山镇下辖的赵官庄村组织社员代表到三八村进行学习农业经验。当年留下的出差凭证见证了那段辉煌往事。如今,这些村子在发展壮大富民产业上,充分利用不同地域的自然条件、区位特征、资源优势、,根据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产业优势,形成特色鲜明的富民产业名村。
宛城区汉冢乡因汉光武帝刘秀二姐刘元墓冢在该地,故称大姑冢。民元年(1912年),改称汉冢。
境内有汉光武洗马桥、上马石、走马岗、水阁亭、新野节义公主刘元墓冢等遗迹。三八村利用区域优势,以秋田有机蔬菜专业合作社为主体,丰富发展林果种植,畜牧养殖业,水产养殖业,沿白桐干渠水产养殖带,成为集餐饮、娱乐、观光、垂钓为一体的水产养殖带。赵官庄村已划归南阳市卧龙区蒲山镇下辖的行政村。赵官庄村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地域优势,村子因明唐藩王于紫山南麓、梅溪河之滨建有规模宏大的避暑行宫、墓地等,由赵姓地保接待唐王及官员而故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