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六,杀年猪去割肉----
从老课本中解读有关猪的过往之事
新年的脚步经过了二十五的磨豆腐,就到了二十六割年肉的时间。传统社会过新年,不仅要吃出健康而且更要荤素搭配。豆腐是植物中的高蛋白食材,而猪肉作为餐桌上重要的动物性食品之一,因为纤维较为细软,结缔组织较少,肌肉组织中含有较多的肌间脂肪而受到民众的喜爱。旧时,稍微富裕的家庭,过年才能杀一头自家养的猪食用,民间俗称“杀年猪”。普通的家庭只能去到集市上去买一点猪肉回来,以此来制作过年用的肉食,所以老百姓把为过年准备的肉称为“年肉”。
《三字经》云:“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豕”,本义即猪,是人类所驯养的家畜之一,甲骨文的字形很像一只猪,长吻、大腹、四蹄、有尾。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写道:“凡豕之屬皆从豕。”许慎认为所有与豕相关的字,都采用“豕”作边旁。因此,古人一般将猪雅称谓豕。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清末民初初等小学国文课本第五课题目是“豕”;课文内容为:“豕孕四月而产,产辄十余子,每岁二次。其食物也,不甚咀嚼,凡菜根、谷实之属,皆宜段碎而后喂之。豕畏热而好浴,不得良水转,则辗转淤泥中。故蓄豕者,宜导清水以浴之。猪肉多脂膏,味浓厚。惟中有寄生虫,必熟煮之,然后可食。其腌者以腿肉最美。”
该篇课文采用文言文记述猪的生活习性、孕产时间、产子多少以及肉质味美和注意事项。猪因饲养简易,又具有骨细筋少肉多的特点,为日常食用肉最多的一种肉食。但是一定要煮熟食用,以免其体内寄生虫危害人体健康。课文特别提及“其腌者以腿肉最美”,这种美食就是“火腿”。猪腿经过盐渍、烟熏、发酵和干燥处理就是传统名吃火腿,又名“火肉”“兰熏”。我国这种传统特色美食原产于浙江金华,现代以浙江金华和江苏如皋,江西安福与云南宣威出产的火腿最有名。其中金华火腿又称火朣,具有俏丽的外形,鲜艳的肉,独特的芳香,悦人的风味,即色、香、味、形,“四绝”而著称于世,清时由浙江省内阁学士谢墉引入北京,已被列为贡品。金华出产的“两头乌”猪,后腿肥大、肉嫩,经过上盐、整形、翻腿、洗晒、风干等程序,数月乃成。香味浓烈,便于贮存和携带,已畅销国内外。
腊月二十六要买的年肉主要就是猪肉。猪肉肉质细嫩,高蛋白低脂肪,是人们最常吃的一种肉。猪是古代人类最早驯化和家养的家畜,本身也是财富和生育的代表,是一种寓意吉祥的动物。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版的初级小学常识课本第三册第一课题目是“好吃的猪肉”;课文内容为:“黑猪、白猪、花猪,他们的肉,都可以吃。”课文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印制。课文上半部分刻画出三种不同的猪在猪食槽内吃食时的场景。三个品种猪,有两种黑猪,又胖又大;一种白猪和两头黑白相间的花猪。课文把我们国家的不同品种的猪都描述的非常详尽,而且讲明他们的肉都是可以吃的,是最好吃的猪肉。
猪属于杂食性动物,且容易饲养。一般民众家家户户皆养猪。古谚语云:“穷不离猪,富不离书。”指穷人为生存离不了养猪,富人为养心离不了读书。养猪自然离不开方法和技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小学常识课本在讲述养猪内容时,重点讲述了养在家里的猪,每天要用米糠、豆饼、麸皮、糟渣、菜根等物质喂养。又要经常准备清水给猪洗澡。清末民初课本“豕”一文已经讲明“豕畏热而好浴,不得良水转,则辗转淤泥中。故蓄豕者,宜导清水以浴之。”课文仍然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上半部分是文字记述,下半部分画图中的一位小朋友正在用木桶往猪圈水槽中倒清水,以被猪洗澡。画图中的两头肥猪在水槽边吃食物,随时可以在水池里洗澡,以促进快速生长。
过新年吃年肉的做法很多,民众最喜欢的还是吃红烧肉,期望家庭生活越过越好,未来的日子红红火火,而且猪肉本身也是财富的象征,家有猪肉必定生活美满、富裕安康。其实“家”字的下面本身就是一个“豕”。古人认为如果一个家庭养了“豕”(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猪),就能保证丰衣足食,安康吉祥。因此,腊月二十六日,一定要去割豕肉。作为春节习俗之一,其文化内涵和食用生活方式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