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杀灶鸡----
鸡在民众生产生活中有着重要地位
鸡是民众日常生活中经常饲养的家禽,其外形似鸟,分为头部、颈部、体躯与翅膀、尾部和腿五部分,靠双脚站立行走。鸡拥有鸟类适于飞翔的典型身体结构,但经人类长期的驯化,大多数鸡已经失去了飞翔的能力。鸡在我国拥有几千年的驯化历史,我国人民有长期饲养地方鸡的习俗。公鸡打鸣报晓为农耕文明提供时间判断依据。母鸡下的鸡蛋营养丰富,是民众日常生活必须食品。鸡肉含多种容易被人体吸收营养物质,是民众餐桌上不可多得的美味佳肴。传统过年有“二十七,杀灶鸡”
民俗。鸡文化在我国文化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现从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有关老课本中“鸡”内容,解读鸡在民众生产生活中有着重要地位。
民初出版初等小学国文课本第三册第十课,课文题目是“鸡”。课文内容为:“我家有兩隻雞。一隻公雞,一隻母雞。公雞會叫明,母雞會下蛋。”课文语言质朴简洁,以第一人称“我”记述,我家养了一只公鸡,一只母鸡共两只鸡。公鸡报晓,母鸡下蛋,各有分工。课文配有插图,画图采用以实写意技法,勾画出我家的公鸡报晓,太阳升起。母鸡正在窝里下蛋的场景。三字经有“犬守夜,鸡司晨”之说。金鸡报晓为民众提供工作生活时间节点。母鸡下蛋为人们提供食品。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期,民众以鸡蛋换盐而生活贸易。
清末出版初等小学国文课本第四十课,课文题目是“院中雄鸡”。课文内容为:“院中雄鸡。日將出,喔喔啼。日將中,喔喔啼。”课文语言浅显易懂。课文天头部分附注出本课的生字词“啼喔、將、雞雄院”等。课文配有插图,插图以写实技法勾画出两只雄鸡威武的样子。每当清晨,
公鸡高昂头颅, 英姿勃发, 红冠翠翅, 喔喔啼鸣, 唤醒沉睡的大地,引领新的一天,领头的公鸡通常会先打鸣,其它的公鸡也高亢激昂,
唤醒晨曦。在古代,公鸡打鸣被用作时间的标志,帮助人们判断时间。这种行为也象征着新的开始,并在农村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课文记述中午时分,公鸡也喔喔啼鸣,提醒民众该做午饭了。在中午时分,随着阳气的上升,公鸡胸腔内会形成一种压抑感,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它们就想通过打鸣来宣泄。
上世纪四十年代出版的初等小学常识课本第七、第八课直接描绘出“这是一只鸡,天天叫人早期。鸡叫了,天亮了,爹爹妈妈起来了!”画图中刻画的老公鸡昂首挺胸,在每个清晨准时奏响,
引领民众感受时间的流转。特别是乡村公鸡的打鸣, 透出生活气息, 象征着宁静美好,
令人沉醉于田园的纯朴气息中。传统农村每家每户都养鸡,如老课本所言母鸡生蛋,可以多养母鸡,下蛋换钱,少养公鸡,能报晓就足够。
民谚有“二十七、杀灶鸡”,该日杀鸡过年,源于感谢灶王爷“二十三”小年上天言好事之后,年三十下界保平安的美好愿望,因此俗称“灶鸡”,也要地方成为年鸡。在民间,“鸡”与“吉”谐音,象征着吉利和吉祥如意。腊月二十七宰好的鸡并不会在当天吃掉,而是要一直放到除夕接灶王爷回来后才能享用,并且在除夕夜吃鸡的时候也不能吃完,要留一点,因为鸡象征着大吉大利,所以在节日期间,每天餐桌上都要有鸡,这样才能算是年年吉利。还有一种古代民间传说称鸡是天宫的酉官,是负责在人间报时吉神,过年杀只鸡,是为了给它放假,好让它回天庭向玉帝报吉,顺便给凡间这家人美言几句,从而获得上天赐予的吉祥。所以有“二十七,宰只鸡”的说法。
传统过年时节还有民俗表演“斗鸡”比赛。一般会选择体型健壮、体质健壮结实、结构匀称紧凑、筋肉发达强、健肌肉发达、性强悍、善斗长得漂亮的大公鸡进行搏斗,大
“鸡”寓意着大吉大利,胜利一方被誉为“雄鸡”。
我国的斗鸡历史悠久,《列子》有记载。斗鸡之风在春秋时期已较盛行。鸡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象征着吉祥、光明和勤劳。鸡与“吉”谐音,因此常被视为吉祥的象征。此外,鸡具备五种美德:头戴冠为文、足搏距为武、见敌敢斗为勇、见食相呼为仁、守夜不寐为信等美好寓意,受到民众喜爱。
过年吃鸡的习俗,反映了我国民众对吉祥如意的深深追求。在古代农耕社会,鸡不仅是重要的家禽之一,更是吉祥的象征。人们通过宰鸡、吃鸡,寄托了对新一年的美好期许。过年吃鸡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是民众对家庭平安吉祥的美好祈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