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俭自勉•以悭自戒----
用财有度是节俭的基础
节俭在中华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根基。古代先贤先哲如老子、孔子等都对节俭有着重要的论述,强调节俭是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节俭并不是吝啬,节俭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体现。
现从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的清末宣统二年(1910年)四月出版的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第一百課、课文题目是“俭”一文,感受古人的节俭观念和日常生活中的节俭措施。
课文内容为:“人之用財,莫要於儉。俭與慳不同,當於理之謂儉,吝於人之謂慳。故當以慳自戒,以儉自勉。财用出入,宜置账簿以记之。若有妄费,则加撙节。亦养成俭德一端也。”课文以文言文记述,语言精炼。课文记述民众使用钱财,一定要学会节俭。生活中,节俭并不是吝啬,舍不得花钱,而是要有节制,该花的钱财一定花到节骨点上,不该花的绝不浪费一分一厘。因此,生活中要时刻做到俭省节约,不可因为节约而舍不得花费令人耻笑为“小气”。要想做到勤俭持家,就要学会记写家庭生活账簿。账簿要记清收支事项和余额,要时时检点,发现不该支出或超支项目,一定予以节制。养成自律和自我控制的能力,避免过度消费和浪费。这种习惯不仅有助于个人财务的健康管理,还能提升个人的道德品质和生活质量。
课文还对如何记写家庭生活账簿进行举例。如一般账目,六月初一日,存入某银号钱五百文。支出购买白菜钱十文;购买白面一百文;购买食盐二十文;购买米二百文;当天合计,收入银号五百文,支出共三百三十文,余额为一百七十文。该账目记账以传统文字表述。由此可以看出,民众日常生活所必须的柴米油盐一定购买,不能吝啬。课文又以“表格式”对账目进行记写,这样给人一目了然。收入支出和盈余清楚明白。该表格式账目采用“入、出、存”记账方式。课文发行于清末宣统年,当时民众的钱款一般存入银号生息,也是银号经营的业务。
民间俗语说:“吃不穷,穿不穷,打算不到就会穷。”时时告诫民众,生活中要学会收支预算,支出有计划,量入为出,合理安排生活,生活就会过得红红火火、有滋有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