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斛斗升合量天下粮----皇粮国税博物馆藏古代量具赏析

(2025-01-13 19:51:12)
标签:

皇粮国税博物馆

文献南阳

石斗生合

斛斗

粮食量具

分类: 皇粮国税
        斛斗升合•量天下粮----
皇粮国税博物馆藏古代量具赏析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安。手里有粮,心里不慌。粮食自古至今都是国计民生大事。我国自古就是以农为主的古国。先民经过长期生产生活实践,积累大量农作物丰产丰收的经验,粮食逐渐成为商品,其交易必定有交易措施。“度量衡”的诞生,给农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奠定坚实基础。斛斗升合量天下粮----皇粮国税博物馆藏古代量具赏析

        古人衡量粮食的标准器具到底有哪些?现通过皇粮国税博物馆藏的古代斛、斗、升、合等量具,感受古人的聪明才智,以及这些量具的换算标准。斛斗升合量天下粮----皇粮国税博物馆藏古代量具赏析

        《尚书•舜典》云:“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这就是“度量衡”最早文字记载。《礼记》也有记载:“周公朝诸于明堂,制礼作乐须度量而天下大服。”至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度量衡皆有所发展,但标准不一。随着秦朝的统一中国,度量衡也实行统一标准。于是“龠”、“合”、“升”、“斗”、“斛”等这些计量单位开始统一使用,一直流传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升和斗是最为常见的计量粮食的用具,在历史的长河中衍生出不少耳熟能详的词语,如:日进斗金、升斗小民、海水不可斗量等。斛斗升合量天下粮----皇粮国税博物馆藏古代量具赏析

           斗作为民间流传最广的一种市制容量量具,是人类文明史中出现的最早以物换物的装载用具,它采用全木制作,样式为上大下小,或下大上小,开口呈正方形,四个侧面以梯形缩小,制作形态为榫卯结构,一般安装有把手,完全不用一颗钉子。为了坚固,多数木质斗以铁质工艺包镶,不论所用焗钉和线条,均到达铁木巧合美观结实效果。斗可分为官斗、市斗、民间斗等,有的在上面书写明确的纪年和堂号,有的上面留有烙火校准印记,佐证了国家对斗的监管以及粮食度量衡的使用情况和历史演变。斛斗升合量天下粮----皇粮国税博物馆藏古代量具赏析

          “升”,民间常常说成“升子”。《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其收赋税于民以小斗受之,其禀于民以大斗,行阴德于民。”由于斗升在流传过程中,不同区域有所不同。各个地方的斗的规格并不一致,其中大小材质,容积不同 。其形状似缩小的斗,升子没有把手。作为国家规定的容量单位,十升等于一斗。斛斗升合量天下粮----皇粮国税博物馆藏古代量具赏析

        “命里只有八合,走遍天下不满升。”这句民间谚语是说,人生有命,富贵在天。一生中的富贵自有定数,不是人力可以改变的。其中“合”、“升”系旧时容量单位。合(g),以10进位计算,10合为一升,民间所说的八合米,当然不够一升。一石为10斗,一斗为10升,一升为10合。在实践生活中,“合”这种量具并不多见。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的这只“合”是清代的实用器,其样子犹如微缩的升子。斛斗升合量天下粮----皇粮国税博物馆藏古代量具赏析

           “斛”也是计量粮食的量器。有方形,口小,底大。也有圆锥体形,其上口小,下底大,两旁有把手。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的圆锥体形斛,也是铁活包镶,以增加其稳固结实耐用。古时以十斗为一斛,后又以五斗为一斛。斛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不够广泛,因此留下的实物也不是多见。相比于合之下的量具及单位是“龠”。按照汉代“两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的规定,汉代的一龠为现代的10毫升,一合为20毫升,以此类推。斛斗升合量天下粮----皇粮国税博物馆藏古代量具赏析

        清代的紫禁城太和殿前面,乾隆皇帝安放了一种量具称之为嘉量,可以实现“斛、斗、升、合、龠”单位的统一。乾隆嘉量是个圆柱形桶状容器,两边各有一个小圆柱侧耳,方形嘉量则都是方形侧耳。乾隆嘉量可以测量5个单位容积,分别是斛(hú)、斗、升、合(gé)、龠(yuè),这些单位的换算关系是:1斛=10斗,1斗=10升,1升=10合,1合=2龠。在使用的时候,中间大口朝上放置为正面,中间为斛,左侧为升, 右侧为合;然后再颠倒过来,底部为斗,右侧为龠,就这样实现了一器巧妙组合多用,体现了古代工匠聪明才智和工匠精神。斛斗升合量天下粮----皇粮国税博物馆藏古代量具赏析

        这些量具的发明和使用,不仅提高了粮食生产和交易的质量控制水平,还促进了粮食市场的公平交易和健康发展。而今,各种轻便电子计量设备不断更新运用,大大提高粮食等物资计量准确度。流落在民间和布展在博物馆展台上的传统计量工具,讲述着农业文明发展史和计量工具的辉煌往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