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元旦新岁·奏乐欢庆----老课本讲述贺年牢记勤习学问道理

(2024-12-29 19:38:16)
标签:

皇粮国税博物馆

文献南阳

拜年

春节礼俗

感悟学问

分类: 南阳民俗
      元旦新岁·奏乐欢庆----
老课本讲述贺年牢记勤习学问道理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耳熟能详、孺妇皆会背诵的《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著名七言绝句,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元日,就是农历过新年,古时称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岁旦、岁首、岁朝、新正、首祚、三元等。元旦新岁·奏乐欢庆----老课本讲述贺年牢记勤习学问道理

        王安石所作“元日”诗,并不是单纯地记录宋代的春节民俗,而是表达了他除旧革新的政治理想。光绪三十年(1904年),由商务印书馆印行的“最新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第三册课本。课本第一课课文题目为《元旦》,记述了民众敲锣打鼓、吹奏乐器庆祝新春佳节,在欢庆活动,感悟做人做学问需要勤学苦练的人生道理。元旦新岁·奏乐欢庆----老课本讲述贺年牢记勤习学问道理

        课文内容为:元旦,兄携弟,赴叔父家贺年。闻乐声,弟悦甚。叔父曰:“汝喜之乎?吾任汝弄之。”弟吹喇叭,不成声,击锣鼓,又不中节。兄谓弟曰:“游戏小事,不习不能,况学问乎?”课文以文言文记述,语言简洁,浅显易懂。课文记述了兄弟二人按照新年礼俗,到叔父家拜年。叔父家的孩子们正在敲锣打鼓,吹奏和唱庆贺新年。小弟弟看到别人吹奏乐器,觉得十分有趣,跃跃欲试。叔父让他试试。于是,他好奇地拿起喇叭和锣鼓吹打起来,结果却吹奏不成乐声,敲锣打鼓没有节奏韵律。在一旁的哥哥见此言传身教弟弟:这等小事不经过学艺和勤奋练习,就不能吹奏出和谐乐声,更何况做学问呢?即此道出了“游戏小事,不习不能,况学问乎”的人生道理。元旦新岁·奏乐欢庆----老课本讲述贺年牢记勤习学问道理

        该课文用两个页码介绍当时的元旦佳节(即现在的春节),并配以插图。插图用传统人物画写实手法,刻画出新年佳节拜年庆贺的欢乐场面——民众身着新衣,家里摆设一新、整洁干净,充满新年新气象。同样是清末出版的初等小学国文课本第三册第一课课文题目仍然是“元旦”,课文以木刻版印制,所刻字迹字口清晰,沉稳遒劲,课文内容一样。古人称敲锣打鼓为雕虫小技,读书做文章可考取功名为人生大事。其实掌握任何一门技艺都需要付出辛勤汗水和不懈努力。课文通过兄弟二人拜年和鼓乐齐鸣庆贺新春时的演奏乐器,而讲述做人做学问的道理。此课文作为教科书第一课,以此教育蒙童少年要下功夫刻苦努力学习,方可学业进步,取得好成绩。元旦新岁·奏乐欢庆----老课本讲述贺年牢记勤习学问道理

        两篇课文均以“元旦”作为题目,说明元旦在当时就是传统农历年正月初一。而“元旦”一词历史悠久,最早见于《晋书》,通常是指历法中的首月首日。汉朝武帝以前,元旦月、日计算并不一致。夏时期的夏历以春一月为正月,商时期的殷历以冬十二月为正月,周时期的周历以冬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冬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自汉武帝起,规定春一月为正月,把一月的第一天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实行公历纪年,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改称春节。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每逢农历春节到来之际,民众以传统节俗共庆这个内涵最为深厚、内容最为丰富、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为广泛的中国传统节日。元旦新岁·奏乐欢庆----老课本讲述贺年牢记勤习学问道理

        过年这个古老节日在我国已有四千年的历史,最早是五帝中舜帝确定了过年的习俗。春节所展现的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价值观得到更多认同。民众以张贴春联、悬挂灯笼、包饺子、敲锣打鼓文艺演出等庆祝节日,把春节的精神文化演绎地丰富多彩和独具魅力。而今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