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聚井而居守望相助----井是民众生产生活的重要水源

(2024-12-17 19:24:52)
标签:

皇粮国税博物馆

文献南阳

水井

邻里和睦

老课本

分类: 南阳建设文献
        聚井而居•守望相助----
  井是民众生产生活的重要水源
       井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与我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变迁有着密切关联。凿井而饮,引水灌园,临井汲泉,蒸醴酿酒,是华夏祖先最基本的生存方式。因此,人们将故土称为乡井,把街衢叫作市井,将出门在外视为背井离乡。井在我国古代的历史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既是民生之源,也是文化的载体。聚井而居守望相助----井是民众生产生活的重要水源

        现从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上世纪二十年代出版的初级常识课本、新主义常识课本有关水井课文,解读水井对于民众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聚井而居守望相助----井是民众生产生活的重要水源

        上世纪二十年代出版的初级常识课本第四册、第二十五课,课文题目是“我家和邻家”。课文内容为:“我家有井,邻家姐姐,常来汲水;邻家有园,我和弟弟,常去游玩。我家和邻家的门,同在一个巷里,常常守望相助。”课文以白话文记述,浅显易懂。课文配有插图,画图采用以实写意技法刻画出住在同一个街道的邻居门,同饮一井水,互相帮助,相互走动的故事。课文以第一人称记述“我”家和邻家之间和谐美好生活。课文中的“我”家院里有一口水井,邻家的姐姐常常来汲水洗菜、洗衣、淘米、烧茶、做饭等等。课文中的“我”和弟弟经常到邻居姐姐家游玩她家的园子。画图中勾画出“我”家的圆口水井和邻家园子里的花花草草、石桌石凳等。课文中的“我”家和邻家住在同一个巷子里,大家聚居一起,互帮互助。聚井而居守望相助----井是民众生产生活的重要水源

        紧接着第二十六课课文题目就是“我家的水井”。课文内容为:“我家的井,深五六丈,井水很清。爸爸说:‘掘井深,井水清;掘井浅,井水浊。’”课文仍然勾画出一圆形水井,井口高出地面许多,防止人和动物坠入。我家的水井挖掘的较深,有五六丈深,因此水质清冽甘甜,同一街区里的民众皆来取水日用。古时,挖掘到一眼甜水井非常不容易,掘井越深,成本越高,投入很大,一般家庭承担不起。因此,其他家庭水质没有我家的好。我家的水井也就成了大家都喜欢的饮用水。当然了,邻居家里有好吃好玩的,也会给我家享用。这就是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最好生活。聚井而居守望相助----井是民众生产生活的重要水源

        水在民众日常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上世纪二十年代出版的新主义常识课本第四册、第四十一课课文题目同样是“我家的水井”,课文内容一样。紧接着四十三课课文题目是“水的功用”,记述水的重要性。课文内容为;“水的功用大;淘米,洗菜,煮饭、烹茶,我们天天要用它。还有行船,养鱼,浇花。。。也不能没有它。”水在我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变迁过程中,不仅是农业生产和民生用水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着不同时期社会的发展变化。井作为古代农业生产的重要生产资料,为古代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使得农民们可以灌溉农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聚井而居守望相助----井是民众生产生活的重要水源

       我国传统从井中取水,深水井使用辘轳绞水,将水桶挂在辘轳的转轮绳上,然后转动辘轳的手柄,使转轮转动。转轮的转动会将水桶放入井中,直到水桶接触到水面,把井水取出。浅水井使用绳索。水从井里取上来以后,单桶一般用手提,双桶使用钩担挑水。但四十二课又介绍了外国人把井水顶在头上的一种运输方式。该课文题目是“顶在头上的井水”。课文内容为:“外国有一处地方,妇女有汲水的职务。七八岁的女孩子,就拿出小瓶,出去汲水。汲满水,顶在头上,慢慢的走回来。年年纪渐渐的长,瓶子也渐渐的大。她们顶在头上,不觉得重,也不会倾覆。”课文配有插图,画图中的妇女正在头顶一罐水行走。其实,朝鲜族妇女就是习惯用头部顶着器物行走。在插秧、锄草季节,妇女们常头顶水罐将饮水或米酒等送至田间地头。非洲一些国家也有类似习俗。聚井而居守望相助----井是民众生产生活的重要水源

        井为古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民生用水。古代的城市和村庄多建在水源丰富的地方,而井的出现则更加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井水,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滋润孕育了无数的中华儿女。 研究表明,井内之水,能消热解暑,利于小便赤热,过涩不畅,烧酒醉症等。常年饮用,有益身心健康,泡茶尤为香甜甘醇。古代留下有名的古水井至今仍然使用,为民造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