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材与非材就事论事----庄子“山木”篇的处世智慧

(2024-11-21 19:04:47)
标签:

皇粮国税博物馆

文献南阳

庄子

山木篇

人生智慧

分类: 教育史料
        材与非材•就事论事----
   庄子“山木”篇的处世智慧
        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其作品《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收录于《庄子》一书。庄子的 “山木篇”以山木为比喻,论述处世之道,写了许多处世不易和世事多患的寓言故事,教导民众从中找到一条最佳治世悟通之道。材与非材就事论事----庄子“山木”篇的处世智慧

        现从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清末出版初等小学国文第五册第三十六课课文题目是“杀雁(鹅)”一文,感受庄子认为事物有用还是无用,是由人的偏见导致的,不成材的树得以终其天年,不成材的雁(鹅)却成为人的盘中餐。由此可见事物本身并没有多大区别,只是人的看法不同,所处的位置不同,碰上的时机不同,其结局也就有了差别的人生智慧。材与非材就事论事----庄子“山木”篇的处世智慧

        该课文内容为:庄子出于山,舍于故人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噫!雁以不材,遂先生杀。人可不自敬乎。课文采用传统自右之至左、自上而下阅读习惯印制。语言以文言文记述。该课文选入时删去后后半部分。该段课文记述庄子走出山区,留宿在老朋友家。老朋友见到庄子很高兴,就让童仆宰一只雁(鹅)来款待他。童仆问:“两只鹅,有一只会叫,一只不会叫,请问杀哪一只呢?”主人说:“杀那只不会叫的。”课文附加了一句感慨,雁不材,就宰食。作为人不可不知道其中的道理。材与非材就事论事----庄子“山木”篇的处世智慧

        原文后半部分为: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乎!”材与非材就事论事----庄子“山木”篇的处世智慧

        文章讲述,庄子行走于山中,看到一棵很大的树,它的枝叶长得相当茂盛,而伐木的人停留在树旁却不去砍伐。问他为什么不砍伐,他说:“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庄子说:“这棵大树正是因为不是良木的材质才得以尽享上天赋予的寿命。”
        第二天,弟子问庄子:“昨天在山中见到的那棵大树因为材质不好而能够尽享天年,现在主人家的鹅却因为不会叫而被宰。先生将要处于哪种情境呢?”庄子笑着说:“我将处于有材与无材之间。不过处于有材与无材之间好像很妥当,其实不然,这样最终不能免于拖累。如果能够顺其自然而游于虚无之境,就不是这样了。那时既没有赞誉也没有诋毁,时隐时现如同龙蛇一样,随时变化,而不偏执于某一方面。上上下下随意飞腾与潜伏,以顺应自然为法则,悠然自得地生活在万物产生之前的浑沌之境。主宰万物又不被外物所役使,哪里还会被外物所累呢!这是神农与黄帝的处世法则。如果是万物的情况和人类的习俗就不是这样了,有会合就有分离,有成功就有毁坏,锐利的就会受到挫折,尊贵的就会受到非议,有作为的人就会受到亏损,贤能的人就会受到谋算,无能的人就会受到欺侮。谁又能够知道福祸荣辱必然到来的缘由呢!可悲啊!弟子们,你们要记住,要想免于物累,只有进入清静无为的大道之境。”材与非材就事论事----庄子“山木”篇的处世智慧

         “材与不材之间”是庄子倡导的一种境界,处于“材”与“不材”之间是智者的行为,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审时度势,明察事物,参透人生,进退自如,不为外物所羁绊。庄子把“道和人”紧密结合在一起,使“道”成为人生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他所关注的“道”是以人为核心,从人的生命,人的精神,人的心灵去阐释“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