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笔传神•烙出风采----
独秀画坛的南阳烙画
烙画亦称烙花、烫画、火笔画,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美术品,起源于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南阳市,被誉为“南阳三宝”之一。它是用温度在摄氏三百至八百的铁扦代笔,以高温烙具在可碳化材料上勾勒烘烫,达到近似中国画墨分五色的笔墨效果。
据史书记载,烙画起源于西汉,兴盛于东汉。由于历史原因,曾一度失传。至清光绪三年(1877年),擅长绘画的南阳人士赵星三在一次吸食大烟时,以烧红的烟扦代笔在烟具杆上烙烫作画,烫画一小品画作,画意满满,形神俱佳,颇具新意。继而又在其它木具上施艺,均获成功。随之而潜心究研,经过不懈烙花实践,遂琢磨出一整套烙画工艺技法。其烙画作品一经面世,就受到民众喜爱和追捧,渐渐成为达官贵族之间礼尚往来馈赠之佳品。后作为贡品进入清宫,其精美的烙画上品颇受皇亲国戚的青睐。
现从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戊辰年(1988年)烙画“鸟语花香”作品,感受南阳烙画技艺的博大精深。该副烙画系柜门上装饰画,烙画在白底木质板材上,以传统花鸟内容为题材,以写实技法烙画出生机勃勃的春季,鸟声婉转,百花盛开的繁荣景象。其线条流畅,如行云流水,凝色浑实,敦厚拙朴,色调清爽,云淡风轻,虚实相应,层次明晰,给人一种和谐欢悦的艺术效应。
文献记载:南阳烙画起源于秦汉,鼎盛于明清,发展于现代,被誉为南阳三宝之首,蜚声海内外。烙画是利用碳化原理,通过控温技巧,以不施任何颜料和以烙为主套色为辅的表现手法,在竹木、宣纸、丝绢等材料上勾划烘烫,把中西绘画艺术和烙画艺术融为一体,形成了古色古香、纯正精美、典雅独特的东方艺术风格。烙画不但可以单独作为艺术欣赏画作,还广泛运用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如家具、门窗、箱包等作为装饰艺术品。
清末首创者赵星三随后又收了四个弟子:大徒弟李潘之能写会画,精通各种花色,技艺娴熟;二徒弟邱义亭擅长博古;三徒弟杨殿奎专功花鸟;四徒弟张西凡则精通山水。四个弟子各有专长,各显其能,皆烙画技艺精湛,作品意蕴悠长。上世纪中期重点以烙花筷子为主,筷子是人们吃饭必备的工具。烙画木质筷子选用冬青木,其质地优良细密、色洁白,用香油浸泡后,呈象牙黄色、气味清香,有助于养生。一般在方头筷面上,艺人们用手工烙绘出的画面,典雅精美,可供欣赏,如金陵十二钗、红楼人物等作品,典雅美极、色彩古朴,成为收藏者的所爱。烙画逐渐形成为一个特殊的手工行业,烙花品也成为南阳颇有名气的民间艺术品而享誉国内。
当代烙画发展到在丝绢、宣纸、葫芦等载体上烙烫晕染,其效果达到类似于国画的艺术佳作。烙画在其长期的发展演变中建立了许多符合自身审美要求的构图法则,在构图上有“五字法”的形象性概括描述,如“之”字是左推右让、“甲”字是上重下轻、“由”字是上轻下重、“则”字是左实右虚、“须”字是左虚右实等技法。南阳烙画远观其势高雅,近观其质古朴,讲究布势,神采飞扬,意蕴洒脱,雅俗共赏。烙画题材都是民间喜闻乐见的美术题材。正是火笔这一工具的介入,使得烙画的画面增添了古朴典雅的气度,越来越受到海内外艺术家们的实践学习和收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