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烟火气•风箱拉动时----
老风箱承载的温暖记忆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草是烧水做饭的基本要件,因此排在第一位。古时,不论宫廷贵族,还是平民百姓,家家户户生火做饭使用土锅灶,燃料主要是柴草和糠沫或煤炭,为了增加火力,灶台旁边放着一个风箱。烧水做饭时,点燃柴草放进锅灶口里面,拉风箱,将空气压缩而产生的气流用来鼓风,使灶火旺盛,做饭菜更快。而今,随着煤气灶、电磁炉等新型燃具普及,风箱早已完成使命,用风箱做饭的时代已成为历史。
风箱,也称“风匣”、“风弦”等,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称呼叫法。其实,风箱是一种压缩空气产生气流的鼓风装置。农家土灶常用的风箱是由木箱、活塞、拉手、风门、送风口等构建构成,以人力推拉,把风吹入灶底,使火旺盛。现从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的上世纪五十年代制作的木质风箱,再次感受这种人间烟火气所承载的温暖记忆。
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的该台风箱以桐木榫卯结构制作,古朴简洁,拉动把手仍然有风送出,可以正常使用。该风箱为长方箱体,帮与帮之间以榫结合,底、二层底、盖均用干透的桐木板材。桐木板材木质细密,较轻,是制作风箱上等材质。拉手以及拉杆使用硬木制成,耐磨耐用。拉杆有双杆和单杆,风箱前后皆有进风口。最早是单向送风,后发展为双向送风,不管推拉风杆鼓风,皆有连续不断的风通过送风口的“燕尾翅”送到炉火灶中,保持火力持续旺盛。由于拉动风杆时,前后风口阀门一闭一合,产生一种“唿-哒-唿-哒”的悠扬美妙声音,犹如胡琴拉动时产生音乐。因此,民间俗称“风弦”。
我国制作和使用风箱的历史悠久,最早利用鼓风的器具为扇子和吹管,使用时比较费力,且风力不够持久。后来发明了以兽皮制作的鼓风皮囊,囊的两端分设风管和由活塞进风口。此种简陋的鼓风器在近代仍然被一些地区采用。还有另外一种鼓风器----橐(亦称橐龠),是用牛皮制造而成的风袋。据历史记载,橐在战国时代已经存在。《老子道经》有“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用橐比喻空间。汉代文献中论及橐龠者甚众,汉朝冶铁发达,使用水力鼓风机冶炼钢铁更省力,且效率高。唐代或宋代出现双动活塞式风箱。明代《天工开物》中所载的活塞式风箱正逆行程都作有用功,用手拉动活动木箱,每行程中一端排气鼓风,一端同时吸取等量空气,因而能提供连续风流,提高鼓风效率,是鼓风技术上的重大进步。欧洲直至公元1716年方发明了类似的双动往复式水泵,为后来的活塞式机械打开了道路。
风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两千多年以来,伴随着人类吃穿住行,一路走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它见证了时代变迁,还原了农家的沧桑岁月和无数代人的不同生活经历。风箱把民众的生活拉动的红红火火,温暖甜蜜。风弦,拉出一曲曲令人难忘的锅碗瓢勺交响曲,在历史的长河中绵延回荡,经久不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