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光 寻访甘蔗的甜蜜故事
稿件来源:南都晨报*南阳网本报记者 王渊博 文/图
作为秋冬季的时令水果,甘蔗已逐渐开始占领南阳街头巷尾的水果摊。甘蔗充满甜滋滋的糖水,咬一口嚼在嘴里,水润清甜的汁液充满了口腔,是许多人都喜欢的味道。甘蔗生脆多汁,是清润、甘凉滋养的果中佳品,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你知道吗,我国古人很早就对甘蔗情有独钟,合理利用,并普及认知和广泛传播。今天,我们就从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有关老课文中,寻觅甘蔗的甜蜜往事。
老课文讲述制糖之法
清末宣统二年的初等小学国文课本第六课以《甘蔗》为题目,讲述甘蔗的特征、功效和制糖过程。课文内容为:植物中有甜汁者,皆可制糖,而甘蔗尤佳。蔗,长而有节。高者,至丈余。其节附叶而生,熟则叶脱。近根之处,尤甜。制糖之法,刈取蔗本,磨出其汁,注入器中,以缓火煎之,待冷,渐凝为小粒,则成糖矣!
该课文采用传统竖印,自右至左阅读习惯装订。课文采用文言文记述,其言语简练浅白,易于阅读。课文使用两个页码介绍甘蔗、甘蔗的特点及制糖的方法步骤。课文插图形象地描绘出甘蔗的特征和传统古法制糖过程,使学生易于解读和认知。
皇粮国税博物馆馆长谢总喆介绍,这篇课文首先讲解甘蔗作为糖类植物的特点及生长过程,即甘蔗糖分多而甜,是秋冬好果品,是制糖的最佳原料。紧接着,课文介绍传统古法制糖经过,即“制糖之法,刈取蔗本,磨出其汁,注入器中,以缓火煎之,待冷,渐凝为小粒,则成糖矣!”制糖时先把榨出或者磨出的甘蔗汁过滤,再倒入大锅中,大火煮开。这种传统古法或者说是土法制糖工艺,至今在西南少数民族等地区仍然运用。
谢总喆解释,课文插图勾画出老牛拉磨磨甘蔗汁液的画面,在火的蒸煮下,随着水分蒸发,甘蔗汁变成糖浆。水分越来越少,改用小火,糖浆越来越稠,要不停搅拌,方便水分蒸发。待糖浆水分蒸发得差不多时,倒入准备好的各种形状的模具冷却,就成了红糖块。这种人工古法制作的红糖含有多种矿物质,食之利于健康。
时代发展至今,科学制糖工艺不断改进,以甘蔗为原料,经提汁、清净、蒸发、结晶、分蜜和干燥等工序,可以制成白砂糖、粗糖等各种产品。
无独有偶,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的上世纪初出版的初等小学国文课本第20课,同样以《甘蔗》为题,讲述甘蔗的特点以及如何制糖等内容,课文同样以插图形式直观记述。
课文内容为:甘蔗生于热地,有赤白两种。大者高丈余,茎有节,节间生叶,叶长而阔。蔗熟则益甜,取甘蔗之茎,榨出其汁,贮釜中,以火煎之,渐渐为小粒。状如细沙,色赤而微黑,号为砂糖。再提炼之,则质纯而色白,号为白糖。
周朝时甘蔗已成为制糖原料
谢总喆介绍,甘蔗是甘蔗属、多年生高大实心草本植物。茎粗壮发达,适合栽种于土壤肥沃、阳光充足、冬夏温差大的地方,我国南方热带地区广泛种植。大约在周朝周宣王时,我国南方就已经把甘蔗作为制糖的主要植物来源。西汉时期,人们已采用日晒和温火煎熬,或两者结合,即“煮而曝之”的办法把蔗汁中的大部分水蒸发掉,得到稠厚的胶状糖浆,由于其中大部分微生物被杀死,可以保存较长的时间,这种糖稀叫作“蔗饴”或“蔗饧”。
甘蔗食用历史悠久,在先秦时期,称为“柘(zhè)”,汉代,才出现“蔗”字,宋代江南各省普遍种植甘蔗并广泛使用甘蔗制糖。《本草纲目》记载:蔗,是脾之果。蔗浆甘寒,能泻火热。如煎炼成糖,则甘温而助湿热。自古以来,民众就知道用蔗浆消渴解酒。现代,人们吃甘蔗补充能量,补充水分,清热泻火,清洁口腔。甘蔗营养丰富,搭配其他食材食用美味又养生,甘蔗搭配红枣桂圆一起熬制,可以补血;甘蔗与红豆一起熬汤,可以暖胃治感冒;甘蔗与胡萝卜、生姜、蜂蜜一起熬汤,营养加倍。寒冬季节,啃上一根热乎乎的烤甘蔗,美味又暖身,据说甘蔗还有润肺止咳的功效。
甘蔗除了食用、制糖,还是儿时“劈甘蔗”比赛的“道具”。小时候,甘蔗上市季节,巷子里,空场上,常有人进行“劈甘蔗”比赛。比赛之时,将甘蔗竖直平衡,用刀口对准甘蔗,由上往下劈开甘蔗。“劈甘蔗”比赛有约定规则:以每次劈开的甘蔗长度累计总长度,长者为胜,当甘蔗倒下不得再劈。为了取胜,在劈蔗之时,需屏气凝神,用刀尖压住甘蔗梢,然后蓄势发力,以势如破竹之势,用力快速劈下甘蔗,此情此景,不管是劈甘蔗者,还是围观者,都紧张又兴奋。
甘蔗好吃有好玩,还等啥,快来炫上一根吧。3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