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占强借•租地收税----
从清末“租界钱粮执照”浅析大清国的衰落
近代史上,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在我国通商口岸或其他地方强行租占租界和租借地,在这些区域内享有治外法权,设立租界当局,对我国居民进行管理和统治并征粮纳税。19世纪末,上海租界就是列强在我国的典型租界之一,外国人在租界内享有特殊权益,而我国对租界内的管理权受到限制。19世纪末,德占领胶州湾后,强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界条约》等。沙俄强迫清府在1898年3月把旅顺口和大连湾租借,以确保在我国北方海岸有足够的立足之地。列强同时在租借地征收钱粮,实现利益最大化。
现从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有关文献史料,解读列强的野心和大清朝廷的无力和衰颓。
清末民初出版的初等小学国文课本第一册、第十六课课文题目是“租地收税”。课文内容为:“外国人在中国,有租界,又有租借地。每年在这些地方征收四五万万元。”课文使用白话文记述,浅显易懂,课文下面配有插图,插图勾画出大连湾租借地外貌。
文献记载:鸦片战争之后,清朝由盛入衰。英获得香九租界,但英中贸易主要还是通过几个港口进行。19世纪末,帝国主义在远东的争夺中,英和沙俄是主要的对手。1898年,沙俄通过强租旅顺口和大连湾,使东北沦为其势力范围,在华势力大有扩张,引起英的强烈不满。在中俄就旅大租借问题谈判时,英就极力反对。看到沙俄租借旅大已势不可免,英决定强占威海卫,作为“补偿”,以此与沙俄抗衡。1898年3月27日,中俄旅大租地条约正式签订。次日,英政即电令英驻华公使窦纳乐,并照会清政府,正式提出英租借威海卫。在英的强权恫嚇下,清总理衙门照会窦纳乐,只好同意将威海卫租借给英,租期与俄国租借旅大的期限相同。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7月1日,英强迫清政府在京正式订立关于租借威海卫的不平等条约。即《订租威海卫专条》。
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两份清末大英威海卫租界征粮纳税钱粮执照。
此二份执照是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宣统元年(1909年),威海华务司征收逍遥村王泽方的钱粮执照。农耕社会,种田地缴纳皇粮国税,自古律例沿袭。然而,大清帝国威海卫田地上的粮税,却被英征纳,直接暴露出英殖民者使用侵略手段将衰落的大清帝国变为它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这两份清末大英威海卫租界征粮纳税钱粮执照,是一百多年前英占领威海的见证。
该两份钱粮执照采用我国传统木刻墨印,分三层几何形外框并盖有长方形合缝印章,其内容均是自右至左竖印:上层“大英威海卫租界钱粮执照”;中层“如有舛错重完,限三日到署更正,故意隐匿,查出重究。”;下层“威海华务司为征收地丁钱粮事,据逍遥村花户王泽方完粮银五分。落款日期分别是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宣统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编号书写在在最顶端,而且使用英文“NO:”开头。由于其书写墨汁使用的是英国“洋墨水”,即,化学墨水,这种墨水腐蚀性极强,因此,其编号数字已经将纸张腐蚀烂掉,隐约可识分别是:NO:22790、NO:22325”。由此可知,我国传统的松烟墨质量稳定,年久不变色,不会对纸张造成伤害。花户王泽方两年征收粮银同样是五分。
威海卫,原为滨海渔村,汉称石落,清朝北洋水师基地。位于山东半岛东北端威海市,濒临黄海,西连烟(台)蓬(莱),北隔渤海海峡与辽东半岛旅顺口势成犄角,共为渤海锁钥,拱卫京津海上门户。
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早已被英觊觎。据历史记载,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3月28日,英电令驻华公使窦纳乐,并照会清政府,正式提出英租借威海卫。在英的霸权强势重压下,总理衙门照会窦纳乐,同意将威海卫租借给英。此二份钱粮执照正是大英在租界内征收钱粮殖民统治的见证。
英对大清的兴趣源自18世纪末,当时英成为我国茶叶的进口国。茶叶进口导致英方面巨大的贸易逆差,因此英希望通过从阿片来平衡开支,由此引起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以英国的胜利告终。之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与法联手再度胜利,英进一步获取在华特权。
清嘉道时期是清朝由盛入衰的转折点。大清国已积贫积弱,对外委曲求全,任人摆布。外国人在中国土地上横行霸道,横征暴敛,我国人只能忍气吞声。英殖民部成立了英驻威海官署,下设华务司等,这两份执照中的华务司,就是这个机构,主管财政、民政和民事案件,征粮纳税就是其职责。威海卫及其附近海面租给英国,租期二十五年,经双方同意可延长,该约于1930年废止。1930年10月1日,英统治了32年的威海卫,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该篇课文,以及这两份清末英威海卫租界征粮纳税钱粮执照,记录了一段不堪回首的威海卫租借殖民地历史,是中华儿女深刻铭记的屈辱史。时刻牢记;只有祖国强大,民族复兴,殖民统治的历史悲剧永不会再度重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