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信守诺•义薄云天----
范式执守信义的故事
重信守诺、义薄云天,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人是立身处世之道,更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和情操。历朝历代皆对讲信用、守信义、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有情有义、正义之气的精神极其推崇。历史上这样的人和事不胜枚举,有的被记入史册,有的被勒石立碑褒扬。诚实守信、大义为首,不但具有人格魅力,更是值得信赖的人。
现从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版初级小学修身教科书第三册第十六课,课文题目“信义的故事”一文,感受古人的诚信之本和情义无价的高尚品德。课文内容:范式从来不肯失信,有一次,他和同学张劭约定说:“我两年后的某天,再来看你。”到来那天,张劭便预备了饭菜等着。张劭的母亲说:“隔了这么久,他一定忘记了。”正说着,范式却进门来了。范式有一个长沙同学,叫陈平子的,临终的时候,写一封信给范式,托他料理后事。范式很有义气,便将他的妻儿和灵柩,亲自送回长沙。
课文采用传统自左至右、自上而下传统阅读习惯印制,语言以白话文形式记述,言语简练,浅显易懂,课文断句使用标准标点符号标注,课文使用两个页面以插图形式直观记述。课文左上部配有插图,画图采用写实画技法,所勾画的张劭牢记和朋友范式的约定,在相聚的这天已把饭菜做好和母亲一起等待范式的到来。画图中,张劭的母亲担心时间过去这么久远,范式早已忘记了约定,不会如约而来。但张劭了解范式的为人处世,相信范式一定守约。不多时,范式果然到来。这种言而有信的品德值得世人学习和发扬。
文献记载东汉时,汝南郡的张劭和山阳郡的范式一起在京城洛阳读书,同窗共读,互帮互学,亲如兄弟。学业结束,他们分别的时候,张劭站在路口,望着长空的大雁说:“今日一别,不知何年才能见面……”说着,流下难舍难分的泪来。范式拉着张劭的手,劝解道:“学兄,不要伤悲。两年后的秋天某日,我一定去你家拜望老人,同你聚会。”岁月飞逝,日月如梭。不知不觉到了落叶萧萧,篱菊怒放之季,这正是两年后的秋天那天。张劭突然听见长空一声雁叫,牵动了情思,不由自言自语地说:“他快来了。”说完赶紧回到屋里,对母亲说:“刚才我听见长空雁叫,范式快来了,我们准备准备吧!”山阳郡离这里一千多里,他妈妈不相信,摇头叹息。张劭说:“范式为人正直、诚恳,极守信用,不会不来。”张妈妈只好说:“好,好,他会来,我去买酒做好吃饭菜。”其实,老人并不相信,只是怕儿子伤心,宽慰宽慰儿子而已。约定的日期到了,范式果然风尘仆仆地赶来了。旧友重逢,亲热异常。老妈妈流下激动的眼泪,感叹地说:“天下真有这么讲信用的朋友!”范式重信守诺的故事一直被后人传为佳话。
课文后半部分又记述了范式有一个长沙同学,叫陈平子,临终的时候,写一封信给范式,托他料理后事。范式很有义气,便将他的妻儿和灵柩,亲自送回长沙,留下一段“千里送棺”的感人故事。长沙的陈平子和范式也是在洛阳学习时同学。当时陈平子是带着妻儿在太学里学习,他久慕范式义士,却一直无缘相交。后来陈平子患了重病,临终时将后世及妻儿托付给范式。范式打听到陈平子所住地方,找到他的妻子幼儿,问明详情后,立即帮她们安排后世及回乡事宜,并决定亲自这位素昧平生的同学送行。到了启程的日子,范式让陈平子妻儿在前面引领棺柩,自己在后面随行。从洛阳到长沙数千里地,一路上风餐露宿,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离长沙还有几里路的地方,范式从身上取出陈平子的遗书,摆放到他的灵柩上面,然后哭拜了一场,才返身离去。等陈平子家乡的亲人知道范式千里送棺的义举,连忙去答谢恩人时,范式已经回到京师了。
范式善心义举感天动地,流传青史,这种遵从信守重于生命。文献记载,范式,字巨卿,山阳郡金乡人,东汉时期名士,被举为州郡的茂才,四次升迁至荆州刺史。后升迁至庐江太守,享有威名。与汝南郡人张劭是好朋友,因此留下了“鸡黍之交”的美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