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乡谊浓•守望相助情----
北宋贤臣候可关爱同乡的故事
当一个人独处异乡,旅费已竭,疾病缠身,身处逆境,苦不堪言,急需救助之时,有人及时伸出援救之手,使人度过难关。特别是所提供的倾力帮助足以救人一命,被救之人真可谓遇到了人生中的贵人。
这样的好人好事不胜枚举。宋朝贤臣候可关爱同乡的故事,被后人编入教科书,为少年儿童树立德育典范。
现从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清末初等小学修身课本第六册第八课
课文题目“乡谊”一文,解读候可的浓浓乡情乡谊和守望相助之心。课文内容为:“候可客于外,事畢将归。闻乡人病,且旅费已竭。念曰:‘吾归,则彼死矣!’遂留视其病,调护周至,稍愈,以马载乡之,己则徒走而归。”课文采用传统自右至左、自上而下阅读习惯石印印制。课文语言以文言文形式记述,言语精炼,易于理解,课文断句以空格标注。课文左下角配有插图,插图以实写意手法描绘出候可正在同乡病床前侍奉的场面。
文献记载,北宋贤臣侯可(1007年~1079年),字无可,盂县上文村人。其父侯道济曾任江苏润州丹徒县令,赠尚书比部员外郎。侯可少年时倜傥不羁,常以气节自诩,稍长则“尽易前好,笃志为学”,即使“奇寒酷暑,未尝废业”,终于成为一个“博极群书,声闻四驰”的饱学之士。后来他游学四方,寓居陕西华阴,“以勤学新民为己任”,“主华学之教育几二十年”;随他就学者来自四面八方,“虽边隅远人,皆愿受业”;各路官员只要“交以书币”,都接纳欢迎;有使命的朝官,凡经过他的所在也都前往求教,所以“陕而西,多宗先生之学”。程颢把他在华阴之教称为“华学”。“华学”即是后来张载时期所称的“关学”。他开“横渠(张载)之先路”,成为“关学”的开创者之一。
生活中,当朋友遇到危难时,别人往往“薄临患难”,而他却可以“激颓波而起废疾”,即使家无“斗石之储”,无囊之资,也要倾力相助。他把布衣之交的朋友申颜,视为同胞,“谋食以养”。申有病,他“徒步千里为之求医”。申病逝世后,家贫不能安葬,他虽“辛勤百图”,也凑不足安葬费用,便“卖衣以益”,他却与儿子“单服”过冬。有人赠其“白金”,他却转送申的孤妹作了嫁妆。像这种对友对贫或是对急的无私帮助,举不胜举。他能把乡里送他赴京应举的钱,分给同行应举之人,自己不多留一分;他宁可耽误应举行程,也要留下来照顾病于途中的乡亲;宁可跋涉步行,也愿把自己的马让与贫病之人。这样的“克己济物”“轻财乐义,安贫守约,急人之急,忧人之忧,谋其道不谋其利,忠于君不顾其身”,连“古人所难能”做到的事,他却“安而行之”。程颢评价他的行为是“出于自然而非勉强”,说他“非能力者,诚使然也”,是一种“天然之性”“大心之知”,是一种意境高远的人生境界。这种超越个人穷达利害,视众人都为朋友而自觉承担道德义务,便是一种“视天下无一物非我”的天下观。张载后来提出的视天地为我父母,民众是我同胞,万物是我朋友的“民胞物与”思想,是同侯可一脉相承的。
宋皇祐四年(1052),任巴州县令。巴州地方习俗一切听巫人的指挥,即使父母有病,也不请大夫诊治,只请巫婆神汉作法,如果作法无效,就认为命该如此。侯可耐心进行劝导,并亲自到患者家里探视,运用中医中药诊断治疗,效果显著,治好多人,众人信服,遂严禁神鬼治病,此后就形成了习惯。当地习俗姑娘出嫁必须由女方家出非常重的陪嫁,有的贫困户因陪嫁不起,姑娘就至老不能嫁人。侯可革除陋俗,既给老百姓讲清道理,又订立制度,规定聘女不得问女家贫富,并严格执行,惩治不法,改变了多年陋俗。化城县土薄民贫,纺线织布的赋税反而比其他地方多一倍,致使这一产业日益凋敝。侯可向上司据理力争数十次,才改变了不合理赋税,使产业得到发展。
侯可一生为人真诚和善,安贫守约;为官廉洁无私,秉公执法;为友仗义疏财,急人之急,忧人之忧。侯可做官从评事起四迁为殿中丞、阶宣奉郎、勋骑都尉、服赐五品,政声显著。元丰己未(1079)夏,侯可因病卒于家中,享年73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