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淳朴•退让有礼----
明代两少年尊德守礼的故事
守礼仪、谦逊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礼让在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是追求个人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孔融让梨这个流传千百年的家喻户晓传统道德故事,旨在教育蒙童少年自年幼时就应该懂得的道德常识,也是必须遵守的公序良俗。这种传统美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历史上少年礼让有度的事迹不胜枚举,明代著名国子博士黄彦清亲眼见证两个优秀少年的礼让品德,并选入清末初等小学堂修身课文中。
现通过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该修身课文,感受明代少年尊德守礼,谦逊礼让的传统美德故事。清末初等小学堂修身课本第十二课课文题目是“礼让”。课文内容为:黄彦清尝闲步于市,见两儿食枣,退让有礼,坐而观之,食毕而余一枣,幼逊其长,长亦不受,推逊良久,过匄者举以受之。公曰:“何风俗之厚也。”课文采用传统自右至左、自上而下阅读习惯石印印制。课文语言以文言文形式记述,言语精炼。课文采用两个页面进行讲述。一个页面文字记述,另一个配以画图。插图以传统人物画技法,采用以实写意画法,描绘出黄彦清闲暇之余在大街上信步,累了站在一棵大树下休息,看到两个儿童吃枣时,退让有礼的场面。画图之中黄彦清一副儒雅正直气质,两个少年阳光向上。正当两个少年互相礼让枣子之时,过来一个行乞之人,两个儿童灵机一转,把这颗互相礼让不下的枣子送给行乞之人。既解决了礼让之难,又把济人之难纯朴民风发扬光大。见到这种情形,黄彦清不愧发出“何风俗之厚也!”感慨。
文献记载,黄彦清是徽州府歙县人,官国子博士,以名节自励。明惠宗崩,时驸马都尉梅殷在军中,从黄彦清之议,为发丧,追谥孝愍皇帝,庙号神宗。燕王朱棣起兵后,坐在梅殷军中私谥建文帝,并追崇刘皇后徽号。彦清为首论绞,又连及从子黄贵池,同金兰皆下诏狱诛灭。弘光中,赠光禄少卿,皆附祀表忠祠。后赠太子少傅,谥忠慎。黄彦清忠心耿耿,正直刚烈,遵德守礼的品德在这两个少年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也是传统美德在不断的延续和弘扬。
礼让是品德和修养,让是礼的最重要的特征。人与人之间若有纷争。这种纷争不管是善意还是误解的,如果双方都有“让”的行为,人与人之间的纷争迎刃而解。《论语•里仁篇》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孔子是说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有什么困难吗?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制呢?
晋•葛洪 《抱朴子•诘鲍》:“衣食既足,礼让以兴。” 唐•韩愈 《祭马仆射文》:“束其弓矢,礼让优优。”
礼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同时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礼让是自身谦让和宽容的品质修养的体现,不仅是个人道德修养的体现,而且对于家庭的和谐以及社会的治理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礼让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桥梁,能够帮助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建立起信任和支持的关系。能够让人们感到温暖和尊重,从而增加彼此的好感。礼让还是社会和谐运转的润滑剂。礼让还代表着尊重和仁慈的态度,有助于减少纠纷和争议,促进双方的和解。礼让不仅是一种道德准则,也是一种行为表现,它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在家庭、工作环境还是在整个社会的层面上,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