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廉节俭·耻于华服----乳儿司马光即知穿衣以俭为美

(2023-12-29 20:20:13)
标签:

皇粮国税博物馆

文献南阳

司马光

耻于华服

节俭尚廉

分类: 教育史料
       清廉节俭·耻于华服----
乳儿司马光即知穿衣以俭为美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展现出七岁少年司马光聪慧机敏,沉稳智勇的见义勇为好少年形象。司马光当年砸缸的义举,不仅让司马光名垂青史,更让后人永远记住了他的美德,在中华文明历史长河发展中永远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然而,司马光在乳儿时期就耻于华服,明白衣服只求抵御寒冷,重于节俭的美德在蒙童少年时期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清廉节俭·耻于华服----乳儿司马光即知穿衣以俭为美

        现从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的清末出版的初等小学堂修身教科书第四课“衣服”一文,感受乳儿时期司马光的质朴生活理念。该课文原文内容为:“司马光,为乳儿时,即耻华服,平生衣取蔽寒,惟不垢敝。”课文讲述司马光还处在妈妈怀抱的乳儿时期,就对于穿着华丽的服装嗤之以鼻,认为那时奢侈浪费。司马光觉得平常穿衣服仅仅是遮羞御寒,但是又不敢专门穿一些破烂衣服以求矫俗干名,只是依从他的本性而已。司马光不但穿戴衣服以节俭为美,食物仅仅要求填饱肚子就可,从不追求珍馐美味。该篇课文采用传统自右至左、自上而下阅读习惯木刻技法印制。课文语言以文言文形式记述,语句精炼,结构简单,语句厚重,课文断句以空格形式句逗。课文以一个页面讲述司马光节俭衣服故事,一个页面以插图形式直观讲述该课文。插画以传统人物画技法,采用以实写意画法,勾刻出司马光在母亲怀抱中就不喜爱华丽衣服的情景。清廉节俭·耻于华服----乳儿司马光即知穿衣以俭为美

        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时期著名政家、史学家、散文家,在任政声卓著,逝后追封温国公,史称司马温公,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司马光自幼聪敏灵慧,嗜学好读,尤喜《春秋左氏传》。七岁之时用大石头砸破水缸救出掉在大水缸里同伴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孺妇皆知。自明代起已编入蒙童读物中,以后各个时期、各种不同版本的小学生课文或课外读物中皆有此经典名篇。正是因为司马光自幼就耻于华服,聪慧过人,方成就了他的一番伟业。主持编纂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他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清廉节俭·耻于华服----乳儿司马光即知穿衣以俭为美

        司马光一生清廉节俭,正道直行,严于律己,及于家人,曾作《训俭示康》告诫其子司马康要以俭为美、清正自守,不可追求奢靡生活。父爱如山,深沉厚重,其言谆谆,其情切切。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云: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在《训俭示康》中,司马光表示,节俭是各种好的品德共有的特点,奢侈是最大的恶行。清廉节俭·耻于华服----乳儿司马光即知穿衣以俭为美

        在司马光看来,节俭不仅是生活态度,更是一种美德,奢侈也不只是陋习,更是一项罪恶。“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奢侈会膨胀人的欲望,使居官位者腐化堕落,无权势者铤而走险。在文中,司马光精心选取六位古人及一名当朝者的成败荣辱事例,耐心细致加以点评。作为史学大家,他善以人为镜,以史为鉴,用深邃的历史目光观照现实,指出尚俭崇廉是事业、人生的福祉,而奢侈纵欲则是败家、丧身的祸端。振聋发聩,令人深省。清廉节俭·耻于华服----乳儿司马光即知穿衣以俭为美

        优秀的品质总是如影随形,节俭往往会催生廉洁,而廉洁亦会提高威望。司马光为人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忠于君王、取信于人,又恭敬、节俭、正直,温良谦恭、刚正不阿,是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历史上,司马光曾被奉为儒家三圣之一(其余两人是孔子、孟子)。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有法度,每一言行每一举动都符合礼节。大文豪苏轼评价为:“公忠信孝友,恭俭正直,出于天性。自少及老,语未尝妄,其好学如饥之嗜食,于财利纷华,如恶恶臭,诚心自然,天下信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