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年捐个太学生需要多少银两----
五十岁捐太学生·例捐一半又一半
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六月初七日,祖籍广东省琼州府文昌县年届五十的学子邢国恩,科举不顺,屡次名落孙山。只好通过苏浙皖赈捐输局捐纳二十八两九钱一分,取得由俊秀请叙国子学国学生,即太学生资格。按照科举制度规定,获得太学生资格只是作为科举考试的起点。邢国恩就可以参加乡试,考中举人,即可以候选官职;也可以继续参加会试、殿试直至三甲题名,光宗耀祖。
现通过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邢国恩捐输资财后,苏浙皖赈捐输请奖履历单,解读光绪中期“例捐”制度的的文化内涵。该赈捐输请奖履历单系白棉纸朱色格式结构,活字印制。填报内容包括姓名、年龄、身体特征、祖籍、捐款数额、父、祖、曾祖三代名讳、填报编号、捐输日期等等。时年已五十岁的邢国恩身体特征为“身中面紫留有胡须”。此时期照相技术还没有普及,只好以个人主要面部特征作为标记。按照规定,当时例捐数额是一百零八两银子。由于当时苏浙皖地区出现水、旱、风、虫灾等害,仅仅安徽省受灾面积多达42个州县。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农历六月初五,京师地区连阴久雨、庄稼受灾,光绪帝亲诣大高殿拈香,祈求天晴。因此,此次捐输就是赈灾,捐输银额就降至一半又一半,即例捐一百零八两银子的四分之一,捐纳二十八两九钱一分。其中九钱一分属于注册、实收执照、国学生学照等费用。
祖籍广东省琼州府文昌县,时年已五十岁的邢国恩,由于科举考试屡次不中,只好抓住苏浙皖此次赈捐,而且捐输赀财降至一半又一半的好时机,跨省籍捐输而取得国子学生资格。“国子学”是兼有朝廷教育管理机构和双重性质。内设绳、、典簿、典籍等厅,以分理各项具体事务;设率性、修道、诚心、崇志、广业六堂,以供生徒听课、自修及习所。设祭酒、司业各一人为正副长官,其属有五经博士、六堂助教、学正、学录、典簿、典籍等学官掌教务。国子学的学生有四种途径取得,捐纳只是其中一种。捐纳国学生制度始于顺治六年(
1649 年) , 即富裕人家的子弟向朝廷捐纳一定的钱粮, 可送其读书,
具有参加乡试会试的资格。康熙时期定例,规定“民间俊秀子弟捐米一千石, 可送其读书, 其谷收入库内,
存储待济。”之后康熙下旨规定,各省俊秀纳米二百石或谷四百石, 凛、增、 附生员以次递减至米八十石, 或谷一百六十石, 准作国学生。
其直隶及山、 陕沿边郡县, 减半捐纳, 其纳银旧例暂行停止, 侯常平仓积贮既足,督抚题请重开。以后所需捐纳钱粮数目又减少了许多,
如乾隆十年时, 只要捐纳一百七十石, 就可以得到国学生资格。
封建时代“太学生”作为一种“出身”,无论对官家子弟还是平民子弟,都是非常重要的。平民有了“出身”,就能入仕做官,跻身士大夫之列。封建社会,做父亲的,都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能谋个一官半职,光耀门楣。因此,明清时代家底较为殷实的人家,多有愿意出资为子孙“捐纳”个官品。邢国恩的履历单左边编号“贰萬九千九佰八十叁号”,仅苏浙皖这一年“纳捐入太学”的生员就有两万多,全国该有多少呢?无怪乎捐纳之风大开,国学生的门槛就低了,太学生也越来越不不稀罕。
该苏浙皖赈捐输请奖履历单,对于研究清末科举制度、捐纳制度、社会民情等等,有重要参考价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