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文献南阳
文献南阳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2,008
  • 关注人气:30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河之南文明璨烂---河南省张凤台省长是这样赞誉豫省

(2023-12-04 20:13:30)
标签:

皇粮国税博物馆

文献南阳

张凤台

赞誉河南省

豫文化

分类: 教育史料
         大河之南•文明璨烂----
  河南省张凤台省长是这样赞誉豫省
        “豫”是河南省的简称,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豫省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适宜,物产丰富,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农业重镇。豫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我国历史上,河南省一直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许多朝代都在这里建都,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1920年张凤台在接任河南省长时,时局动荡,省长一职如同摆设。张凤台先生深感世风日下,民情涂炭,发出感慨,继而作“劝告各校学生书”一文,以此唤醒民智。
大河之南文明璨烂---河南省张凤台省长是这样赞誉豫省

          现从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文献中,解读张凤台省长是如何赞誉豫省。该文原文内容为:吾豫自古为礼仪之邦。春秋时乱贼纷纷。尼山一席,昌明圣道,三千弟子七十二贤,出自豫省者十之七八,阙里遗迹斑斑可考。汉唐以来,名儒名臣,史不能绝书;至赵宋继统建都汴梁,理学辈出,鼓铸群才。以故河洛渊源,继往开来;上承孔孟,下启濂闽,道德文章照耀今古。历代帝王师儒,奉告神明,是吾豫人士。在历史上称为第一璀璨文明史之时代。凡我同仁谅所共知共闻。自共和肇建,世道沦胥,诗书之泽日湮,学校之风日变。然吾乡乡贤先儒之遗范,浸润于人心风俗者,至今犹未泯也!
         凤台赋质迂疏,不合时宜。此次回豫,原冀与邦人诸友,英俊少年,讲求稳健之人才,观复儒宗之正轨,无奈师旅饥馑,建树毫无。清夜扪心,汗颜无地。近复以学风日烈,贻人口实,揆厥由来,不过一二人藉端生事,推波助澜,随时青青子衿,相率而轶乎?。。。。。。大河之南文明璨烂---河南省张凤台省长是这样赞誉豫省

        该课文采用传统自右至左、自上而下阅读习惯石印技法印制。课文语言以文白相间形式记述,词句精炼,华章溢彩,易读易记易于理解,课文断句以小圆点标注。文章共分两个层次劝告全省学生,上半部分细数河南省厚重的文化历史和文明历程。下半部分重点劝告学生在乱世纷飞之中,要辨明是非,继承先贤遗风,发奋振作,重整河山。课文开篇就言明豫自古为礼仪之邦,然而到了春秋时乱贼纷纷,礼崩乐坏。幸有孔夫子以圣人之道引领世风。其中孔子的学生有三千人,身通六艺的只有七十二个贤人,出自豫省者十之七八。文化古迹比比皆是,名儒名臣,史不能绝书。理学辈出,鼓铸群才。道德文章照耀今古。河南省在历史上称为第一璀璨文明史之时代。下半部分则是忧国忧民忧文化忧世风。作者发出感慨,自共和肇建,世道沦胥,诗书之泽日湮,学校之风日变。然吾乡乡贤先儒之遗范,浸润于人心风俗者,至今犹未泯也!大河之南文明璨烂---河南省张凤台省长是这样赞誉豫省

        张凤台,字鸣岐,河南安阳崇义村人。生于清咸丰7年(1851年)。光绪11年(1885年)考中举人,光绪21年(1895年),登进士第,光绪33年(1907年)5月,荣调东北擢升长春府知府,光绪34年(1908年)4月赴长白塔甸(今长白镇),旋任长白设治公所设治委员(知府衔)。曾任参议院议员,河南省省长。张凤台莅位之初,面临“外患”、“内忧”、“财困”、“粮艰”、“业敝”等困难,当即接见耆老民众,化导人民,集思广益,任职河南省则发现“内而厅长,外而道尹,都是督军一派……大权旁落,也只好坐拥虚位”。又因张凤台“不管多事,不与人多争权力,故其后三易督军,而能安居省长之位”张凤台自嘲到:“河南仅108县,而携荐牍者纷至沓来,如欲使之久于其任,恐尽全国之二千余县,由我一人支配,尚嫌粥少僧多”。有的县甚至甚至同时一县知事,而有督办委派者,有省长委派者,又有师、司令委派者,于是发生一国三公现象。张凤台为官清廉,勤于政事,事必亲躬,先后推行《筹边十策》方略。政绩斐然,实有政声。乡民共同为其建竖了“德政碑”和“去思碑”,勤石垂芳,以志永怀。1925年7月,张凤台逝于安阳,终年69岁。
            上世纪二十年代出版高等小学地理课本第四册第二课,以“河南省”作为一个章节讲解河南省基本概况。课文记述河南在山西之南,简称“豫省”。北岭之脉,东南折为伏牛,又东南为“大别”,为汉淮之分水界焉。伊洛二水入黄河;汝颖、贾鲁诸水入淮;白河入湖北入汉,而卫河至山东入运河。人民多业农,温候朴实,物产多,棉麻麦豆。又多桕树。河北饶煤铁。。。。。。河南省地势呈望北向南、承东启西之势,地势西高东低,由平原和盆地、山地、丘陵、水面构成;地跨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流域。河南省是夏、商、周三代文明的核心区,三代文明奠定了中华文明绵延不断发展的基础,在河洛之间凝聚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形成以王都为中心的辐射性统治格局。 历史上,先后有20多个朝代200多位帝王在河南建都兴业。河南省地下文物全国第一,地上文物全国第二,是全国文物大省。河南历史代表文化为“中原文化”。大河之南文明璨烂---河南省张凤台省长是这样赞誉豫省

         河南称“豫”,“豫”字在甲骨文中已有出现,其形状为人牵象,表示大象。在古代,河南地区森林茂密,野象众多,《吕氏春秋》中记载:“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甲骨文中“豫”字即为“一人牵一象”。在后来的演变中,“豫”字逐渐成为了河南省的简称。“豫”字有安逸、舒适的意思,表达了河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此外,“豫”字还有预备、提前的意思,体现了河南人民勤奋、进取的精神风貌。“豫”字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记载了河南地区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河南人民的精神风貌和生活态度。“豫”文化的广泛传播与发展,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