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义先行•拒收馈赠----
担当大义的名臣钱勰
《论语》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义利。”孔子认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则倡导生与义“二者不可兼得”时要“舍生而取义”。“义”与“利”是相对应的一对关系。不义之财不可取,见利忘义恨终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宋代大臣钱勰在义和利面前担当大义,拒收馈赠传为美谈。
现从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清末初等小学堂最新修身教科书中记录有关钱勰清正廉洁的事迹,解读其注重道义,大义拒收对方馈赠财物的高尚品质。
该篇课文编入修身教科书第十九课,课文题目是“辩义利”。课文内容为:钱勰奉使吊高丽,凡馈饩非故所有者皆弗纳。归次紫燕岛,王遣二吏追饷金银器四千两。钱协曰:“在馆时即辞之矣,今何为者?”吏泣曰:“王有命,徒归则死。”钱勰曰:“吾惟例是视,汝可死,吾不可受。”竟却之。课文讲述宋元丰六年(1083年),钱勰受皇帝之命出使高丽国。凡是馈赠物品都没有接受。回来时停留在紫燕岛,高丽国王派两个官吏追送金银器四千两。钱勰说:“在客馆时已经推辞了,现在来干什么?”官支哭泣着说:“国王有命令,没有完成任务回去就治罪,况且左番已经接受了。”钱想说:“左右番各有职守,我只是遵照旧例,你可以死,我不能接受。”最终没有接受。
课文采用传统自右至左、自上而下阅读习惯石印技法印制。课文语言以文言文形式记述,语句精炼,较易理解,课文断句以小圆圈标注。课文使用一页配以插图,插图以实写意地勾画出钱勰在紫燕岛客馆拒收财物的场面。画图中高丽国官吏将金银器四千两放置客馆门前,一再请求钱勰收下,并以完不成任务回去国王之罪哭泣乞求,钱勰始终没有被打动而收礼,表现出高尚的人品气节。
文献记载,钱勰(1034-1097年),吴越武肃王钱镠六世孙,字穆父,杭州临安人。北宋大臣、外交家。钱勰自幼聪慧,民赞神童,五岁时,即能诵读千言之文,十三岁参加科举考试,四十七岁参加殿试,不得中。宋神宗惜才,又念及钱勰先祖钱鏐的功德,让钱勰担任尉氏知县。钱勰不负圣望,将尉氏县治理得政通人和,不久升任三司盐铁判官,京西、河北、京东提刑和陕西都转运使。元丰六年(1083),奉命出使高丽。回国后,担任中书舍人。元祐初年,拜给事中,迁开封府尹,册封会稽郡侯。清廉刚正,因得罪权臣章惇,出任池州知府。
绍圣四年(1097年),卒于任上,年六十四。元符年间,追赠龙图阁直学士。钱勰文章雄健深沉,诗词清新遒劲,书法师承欧阳询,草书造王献之阃域,著有《会稽公集》。
元丰六年(1083),高丽国王遣使上国,献贡通好。宋神宗为表示上国善意,也打算派人出使高丽。钱勰奉诏,出发前,宋神宗召见了他,说:“高丽国非荒蛮之地,其民好文,尤重读书之人。你是士大夫家世出身,文章出众,所以朕此次派你出使高丽,望不负联的嘱托。”交谈间,宋神宗还引用吕端故事,来启发钱勰。吕端是宋太宗时期的参知政事,清廉俭约,颇识大体,以“办事不糊涂”闻名后世。钱勰一踏上高丽国土,受到沿途官民的热情接待。高丽官员纷纷赠送礼物,其中不乏珍奇异宝,但钱勰除了一些表示礼节性的物品之外,其余一概不予收受。一年后,钱勰完成使命,即将归国,在紫燕岛等候船只时,高丽国王派了两名官员来见,送来了一尊光彩夺目的金器,官员说:“这是王宫内珍藏已久的宝物,吾王因钦佩您的为人,喜爱你的文章,特地让我们携带到此,希望您收下。”这尊金器价值不菲,时值四千两银子,而且造型优美,真是人见人爱。高丽官员满以为钱勰会收下,不想钱勰说:“我在贵国的客馆里,已经推辞了所有的馈赠之物,为什么还要送我这么贵重的物品?我是不会接受的。"那两名官吏急了,说:“吾王派我们来的时候已说了,如果您不接受这尊金器的话,我们回去是要受处分的,您可怜可怜我们,还是接受了吧。”钱勰说:“我不受馈赠,是按照我们的规矩,你们国王要处分你们,是按照他的规矩,我不能为了让你们免遭处分而违背了我们的规矩。这一点请你们务必理解。”两名官员苦苦要求钱勰收下,但钱勰一再谢绝,轻松踏上了归国路程。
钱勰为官清廉刚正,在“义利”矛盾面前心端行正,秉直品端,表现出做人做事道义为先的优秀品格。该课文以“辩义利”为题目讲述该故事,旨在教育少年儿童自小起树立远大志向、培育美好心灵,使人生之路行稳致远辉煌精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