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勇于担当·损己利人----孙叔敖少年埋双头蛇的故事

(2023-12-03 18:34:57)
标签:

皇粮国税博物馆

文献南阳

孙叔敖

双头蛇

损己利人

分类: 教育史料
         勇于担当·损己利人----
     孙叔敖少年埋双头蛇的故事
          孙叔敖幼年游玩时,看见一条长两个头的蛇,便打死它并且埋了。回到家里见母亲哭起来,母亲问其故,孙叔敖便说:“听说见到两只头蛇的人会死,刚才我看了两头蛇,所以害怕我会永远见不得母亲。 ”母亲问道:“蛇现在在哪里 ?”孙叔敖说:“我担心别人再看见它,把它打死埋了。”母亲说:“我听说对别人有恩德而又不为人所知的人,老天会报答他的恩德,你没事的。” 叔敖成人后,做了楚国的国相,虽然还没有到任,但人们已经仰慕他的仁德。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其为“循吏”第一。勇于担当·损己利人----孙叔敖少年埋双头蛇的故事

           现从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清末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初等小学修身课本第一册第十七课所收录的《孙叔敖埋蛇》故事中,解读孙叔敖幼年时期就表现与众不同的精彩故事。由于该第一册修身课本是教育蒙童少年之书,所以课文没有文字记述,只以画图形式来介绍该故事的来龙去脉,犹如后来的连环画、小人书图画本。该故事以两个页面记述,其画面清晰简练,易于识读,以传统人物画技法形式讲述。第一个画图所表现的是孙叔敖外出遇到一条两头蛇,将其打死,正在用力挖坑准备掩埋,其身边刻画出一条躺在地上的两头蛇。第二个画图刻画的是孙叔敖已将两头蛇埋掉,回到家中和母亲讲述自己的遭遇和所作所为。画图中孙叔敖面带愧色和不安,其母亲则和颜悦色为儿子讲解做人的基本道理,那就是积有阴德的人,上天会降福于他。勇于担当·损己利人----孙叔敖少年埋双头蛇的故事

        双头蛇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蛇,属于一卵双胎,在发育过程中由于受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异。古人见到的几率非常低,因此,民间传闻见到此蛇是一种厄运。《孙叔敖埋蛇》的故事选自汉·刘向《新序》。原文内容为: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其母问其故,叔敖对曰:“吾闻见两头之蛇者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之以福,汝不死也。”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原文使用文言文讲述,语句浅显易懂。由于蒙童少年识字不多,课本只能以画图讲述,再加上教书先生的津津有道精彩讲述,相信少年儿童喜闻乐见,寓教于趣。勇于担当·损己利人----孙叔敖少年埋双头蛇的故事

        孙叔敖(前630年-前593年),芈姓, 名敖,字叔敖。楚国期思邑(今河南信阳市淮滨县)人,楚国名相,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诸葛亮赞其“昔孙叔敖乘马三年,不知牝牡,称其贤也!”《孟子•告子•下》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记述“…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孙叔敖举于海”讲述淮河洪灾频发,孙叔敖主持治水,倾尽家资。历时三载,终于修筑成我国历史上第一座水利工程——芍陂(què bi),借淮河古道泄洪,筑陂塘灌溉农桑,造福淮河黎民。后来又修建了安丰塘等大量水利工程,2600年过去,至今仍在发挥着作用。孙叔敖受楚庄王赏识,开始辅佐庄王治理国家。据《淮南子·人间训》记述孙叔敖在出任令尹前,勇于担当·损己利人----孙叔敖少年埋双头蛇的故事

“决期思之水,而灌雩雩之野”,即带领当地人民兴建水利工程,灌溉农作物,这项水利工程,就是我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芍陂”(《太平御览·地部》:“楚相作期思陂,灌云雩之野。”)
         孙叔敖作为春秋时期楚国令尹,是历史上治水名人。孙叔敖功绩卓著,有功于国,奉法守职,持廉至死。孙叔敖辅佐楚庄王施教导民,宽刑缓政,发展经济,政绩赫然,主张以民为本,止戈休武,休养生息,使农商并举,文化繁荣,翘楚中华。因出色的治水、治国、军事才能,孙叔敖后官拜令尹(宰相),辅佐庄王独霸南方,楚庄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因此,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孙叔敖“奉职循礼”,把他列为“循吏”第一人。勇于担当·损己利人----孙叔敖少年埋双头蛇的故事

          孙叔敖心胸开阔,志高远大,品质卓越,人格高尚,自幼就有超凡脱俗的表现。幼年时,外出游玩,看见一条两头蛇,就把它打死后埋了起来。表现出孙叔敖机智勇敢,勇于担当,甘心牺牲自己,把福祉留给他人。成人之后的孙叔敖做了楚国的令尹,还没上任,人们就已经都相信他是个品格高尚之人。这个故事被历代作为教育少年儿童要学习孙叔敖机智勇敢、心地善良、富有爱心的优良品质。勇于担当·损己利人----孙叔敖少年埋双头蛇的故事

         文献记载,孙叔敖治国有方,拜为令尹(即国相),主张“施教于民”,“布政以道”。他极为重视民生经济,制定、实施有关政策法令,尽力使农、工、贾各得其便。  孙叔敖是古代为官清正廉洁的典范。孙叔敖在任令尹期间,三上三下,升迁和恢复职位时不沾沾自喜;失去权势时不悔恨不叹息。孙叔敖作为令尹,权力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他轻车简从,吃穿简朴,妻儿不衣帛,连马都不食粟。成为《吕氏春秋》、《荀子·非相》中记载的圣人。楚庄王二十年前后(约公元前594年),孙叔敖患疽病去世。作为一位令尹,家里竟穷得徒有四壁,连棺木也未准备。他死后,儿子穷得穿粗布破衣,靠打柴度日。勇于担当·损己利人----孙叔敖少年埋双头蛇的故事

        孙叔敖清风惠政,节衣缩食,理国安民,肋精图治,尤其是修造芍陂,竭尽其力,并耗尽了自己的家业。诸葛亮评价:“昔孙叔敖乘马三年,不知牝牡,称其贤也。孙叔敖虽贵为令尹,功勋盖世,但一生清廉简朴,多次坚辞楚王赏赐,家无积蓄,临终时连棺椁也没有。他过世后,其子穷困仍靠打柴度日。孙叔敖的高尚品格,备受后人赞誉。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其为“循吏”第一。其幼年埋两头蛇的故事教育着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 要与人为善,宁愿自己吃些亏,也要让别人获益。并且关心他人,为他人多做好事,自然会获得别人对自己的尊重和爱戴,在自己遇到困难时,自然会得到别人的帮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