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告别枯燥私塾迈进快乐学堂----从家书中解读教育制度发展进程

(2023-12-01 19:24:29)
标签:

皇粮国税博物馆

文献南阳

私塾教育

新式教育

学堂学校

分类: 教育史料
        告别枯燥私塾•迈进快乐学堂----
       从家书中解读教育制度发展进程
        清末,一名刚刚步入初等小学校学习的学生孙福元,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喜悦,修书一封,向自己祖父汇报在新式学校学习的感受,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新式教育的喜爱,并表示要勤谨奋发,学有所成。该封家书作为当时教科书书信写作教育的模本,从一方面反映出传统私塾教育的枯燥无味以及新式学校教育的快乐魅力。告别枯燥私塾迈进快乐学堂----从家书中解读教育制度发展进程

         现通过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有关文献,解读古时传统私塾教育到新式学堂学习的教育历程。该书信原文内容如下:
祖父:
        我从前在私塾里,最怕读书。现在进了初小学校,觉得读书很有趣味;因此,非但不怕,并且很是勤谨。祖父!您听了我这样的话,相必也是很快乐的!
         孙福元,四,三;告别枯燥私塾迈进快乐学堂----从家书中解读教育制度发展进程

        该文选自出版于清末民初的初等小学生常识课本,以书信行式把私塾教育与新式学堂教育的优劣实情以小学生的亲身经历讲述非常详尽。在新式教育体制下,公文的样式以及语言皆简约。课文为了说明私塾与新式学堂教育的区别,以一页插图进行详细描述。画图以传统人物画技法,描绘出塾师身穿儒士长衫,头戴瓜皮小帽,一脸严肃之气,端坐在书桌前,督促文中的小学生孙福元背书。孙福元身着学生装,认真读书。进入新式学堂,学生读书的环境是宽敞的教室,同学们坐在书桌前尽情阅读,以至于孙福元如此喜欢。告别枯燥私塾迈进快乐学堂----从家书中解读教育制度发展进程

        我国重视教育的历史十分悠久,远在两千多年前,就形成了完整教育体系、有一整套符合实际的理论。《礼记》中《学记》记载,“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学记》承接着《论语》,孔子私学的规模巨大,效果显著,孔门七十二贤成效最大。孔子开办的私学是私塾历史的起源。告别枯燥私塾迈进快乐学堂----从家书中解读教育制度发展进程

        私塾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教育机构。它是旧时私人所办的学校,以儒家思想为中心,是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地方儒学有名无实,学子真正读书受教育的场所,除义学外,一般都在地方或私人所办的学塾里。因此清代学塾发达,遍布城乡。告别枯燥私塾迈进快乐学堂----从家书中解读教育制度发展进程

        清代学塾经费来源区分为富贵之家聘师在家教读子弟,称教馆或坐馆;或地方(村)、宗族捐助钱财、学田,聘师设塾以教贫寒子弟,称村塾、族塾(宗塾);或塾师私人设馆收费教授生徒的,称门馆、家塾、学馆、书屋。塾师多为落第秀才或老童生,学生入学年龄不限。自五六岁至二十岁左右的都有,其中以十二三岁以下的居多。学生少则一二人,多则可达三四十人。
        私塾的学生多六岁启蒙。学生入学不必经过入学考试,一般只需征得先生同意,并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圣像前恭立,向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个头或作一个揖后,即可取得入学的资格。私塾规模一般不大,收学生多者二十余人,少者数人。私塾对学生的入学年龄、学习内容及教学水平等,均无统一的要求和规定。告别枯燥私塾迈进快乐学堂----从家书中解读教育制度发展进程

        私塾教育由识字开始,到学会作八股文,这个教学进程是非常枯燥无味,加之私塾先生手拿戒尺,对于不会背诵和违纪蒙童进行惩罚,许多蒙童少年非常惧怕。在多数人的印象里或文艺作品中,塾师身穿儒士长衫,室内悬挂孔子画像,儿童作揖打躬学习古代礼仪。熟背“三、百、千”文章之后,私塾先生讲授《四书五经》和学做八股文等等诗词韵文,以备科举考试。晚清时代,随着西学东渐兴起,私塾逐渐趋于学堂学校发展,现代意义上的学校教育逐步形成。
        私塾识字教学进程是非常枯燥。识字由认方块字起,一般几个月或半年之后,读等于识字课本的“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各种《杂字》(如《五言杂字》、《七言杂字》)等等。这些识字课本,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句子短,句子整齐,四声清楚,平仄互对,音节易读,字很大,即使不很聪明的儿童,也很容易读,琅琅上口,易读易记。但是,少年儿童往往是会背而不会默写,甚至许多句子或文章不理解。
        1901年,清廷下兴学诏,鼓励地方兴学。1903年,“癸卯学制”颁布推行。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为兴学让路,转化私塾可以作为发展近代初等教育的生长点。1906年,学部向各省转发了江苏士绅提供的《私塾改良会章程》,支持民间组织私塾改良会。1910年,学部颁布《改良私塾章程》,鼓励劝学所对私塾进行改良,调整私塾的课程、教材、教法,促使私塾向近代小学靠拢。20世纪前半期,受制度更迭的影响,近代私塾改良活动时断时续。
       私塾改良大致出现了三次高潮:1905~1911年,1915~1920年,1930~1937年。在这几段时间里,地方教育行政机构加强对私塾的管理,劝导塾师调整办学方式。改良私塾都开国文(后改为国语)课,不少加授算术;部分采用小学教科书,但没有完全放弃传统蒙学教材。国文、算术需要塾师加以讲解,改良私塾为此添置了黑板、粉笔。告别枯燥私塾迈进快乐学堂----从家书中解读教育制度发展进程

        从孔夫子开始,私塾在我国历史上就是最重要的教育载体。两千多年来,我国的大部分读书人是靠私塾培养出来的。私塾促进了两千多年的文明发展与繁荣。古代私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经书、典籍和古文,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的传授,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而现代学校的教学内容则更加广泛,涵盖科学、技术、艺术、语言等多个领域,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私塾主要采用口授讲解和 学生背诵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方法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缺乏互动和探究。而现代学校则倾向于采用启发式教学、实验教学等多种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独立思考。私塾的教育制度相对封闭,学生之间互相竞争,缺乏考试选拔制度。而现代学校的教育制度相对开放,设有明确的课程设置、考试评价和选拔机制,鼓励学生自主发展和竞争。告别枯燥私塾迈进快乐学堂----从家书中解读教育制度发展进程

        古代私塾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只有少数人有机会接受教育。而现代学校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包括完备的教育设施和教学资源,让更多的人能够接受教育。因此,古代的私塾和近现代的学校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育制度和教育资源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背景和人才培养需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