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劳勇敢•俭朴奋发----
中兴名臣曾国藩的治家思想
勤俭持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劳勇敢、俭朴奋发的生活方式,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于进取的精神。“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勤劳俭朴不仅是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美德、一种人格力量。清代中兴名臣曾文正公在家书中多次告诫曾氏子孙要学会勤俭持家,强调只有勤俭为立身之本。
现从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清末初等小学堂修身教科书第十课课文题目“勤俭”一文,解读曾文正公的治家理念。课文原文内容为:本朝曾文正公与儿子书曰:“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习惯懒惰。早晨要早起,不可躺在被窝里。读书之外,扫地抹桌等事,都可做的。吃一碗饭,着一件衣,孩子们要想从哪里来的?只有勤俭两字,方可持久呢!”
课文后面附注“只有勤俭为立身之本”并加重点号。
课文采用传统自右至左、自上而下阅读习惯石印技法印制。课文语言以文白相间形式记述,浅显易懂,课文断句以空格加小圆实点标注。课文使用一页配以插图,插图以实写意地勾画出曾文正公的儿子曾纪泽正在吃饭的场面,画图中的曾氏子弟,一边吃饭一边看书。课文中“吃一碗饭,着一件衣,孩子们要想从哪里来的?”告诫子弟对于一顿粥或一顿饭,应当想着来之不易;对于衣服的半根丝或半条线,也要常念着这些物资的产生是很艰难的。
曾国藩在家书中多次强调勤俭节约是廉洁的基础,必须从家中的日常小事做起,才能够在做官办公时培养廉洁的风度。在《致澄弟•俭以养廉,直而能忍》中就强调,要想使自己的精神名垂千古,就必须做到“俭以养廉,直而能忍”。勤俭可以培养廉洁的风骨,而正直则可以使人大度。
俭朴不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一个家族得以持续兴旺的基础。对于富贵之家来说,俭朴就更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富贵之家往往自恃家庭条件优越,对子女一向比较宽容,甚至于纵容,反而忽视了对子女的节俭教育,使他们容易沾染上许多不良习气。课文中提及“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习惯懒惰。早晨要早起,不可躺在被窝里。读书之外,扫地抹桌等事,都可做的。”曾文正公告诫后辈不能恪守家风,用先祖们勤俭的事例,来督促后辈们继承这种勤俭的家风。
曾国藩在《寄纪瑞•切不可忘却先世之艰难》中,就向自己的侄子说到此事。“今家中境地虽渐宽裕,侄与诸昆弟切不可忘却先世之艰难,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曾国藩告诫子侄们,不要忘记先祖的艰难,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同时还告诫子侄不要忘记勤俭,还给他们指明了具体的操作方法。“勤字工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俭字工夫,第一莫着华丽衣服,第二莫多用仆婢雇工。”对于这些要求,曾国藩在家书中多次提到,不仅要求兄弟们要做到,更告诫子侄们必须做到。曾国藩一生都非常勤俭。他一生坚持早起,坚持每天做日课,写字,写家书,不断监督和教导兄弟子侄,同时不忘养成良好的家风,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个勤字。他还十分注重节俭,在生活中更是高标准地严格要求自己。他每天吃饭都以蔬菜为主,只吃一道荤菜,只有在有客人时才增加一些荤菜。他穿衣服不是很讲究,虽然身居高位,却经常穿着粗布衣物,只有在节庆的日子里才偶尔穿上绸缎。对于住房,曾国藩更是要求节俭。他知道九弟为他建造了新屋之后,不但没有高兴,反而大发脾气,一辈子也没有踏入新屋半步。
曾国藩不赞成留给后代过多的金钱和财富,而想留下来的只是一些书籍,还有一封封饱含深情和哲理的家书。由此可见,勤俭对于曾国藩来说,并不是一句简单的对家人的训诫,而是他严格恪守一生的准则。该篇课文旨在教育少年儿童牢记,勤俭是治家的根本,从小养成良好的品德,不奢侈浪费,可以让家族更加兴旺发达,人生的事业更加长久兴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