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慈子孝,流芳青史----
贾易母子情深似海的故事
母亲慈祥爱子,子女孝顺父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道德风范。历史上,母慈子孝的故事数不胜数。“贾易积钱还母”的故事便是其中典范。贾易七岁丧父,其母彭氏以纺绩供其上学,有时给些零用钱,贾易不忍用,积得百钱,仍以还母。这个故事入选上世纪二十年代初等小学教科书新国文第三册第四十课。课文以此教育润化少年儿童感念母恩、发奋成才的励志楷模故事。
该故事编入课本时以“贾易”名字为题目记述。该课文采用图文并茂形式,以极其简练语言讲述“贾易积钱还母”的感恩戴德故事。课文采用传统自右至左、自上而下阅读习惯印制。课文语言以文白相间形式记述,浅显易懂。课文插图中勾画出七岁少年贾易站在母亲面前将舍不得花的零用钱还给母亲的场景。画图中贾易双手捧钱,仰望母亲奉还赀财的场面感动其母亲,其母双目凝看懂事可爱的贾易,心中不免升腾无限喜悦。课文内容为:“贾易七岁丧父,其母彭氏,纺织以自养。令易入学读书。有时与以钱,为果饵之费。易不忍用,积得百钱,仍以还母。”
该课文故事选自《宋史·贾易传》。原文为:贾易
,字明叔,无为人。七岁而孤。母彭,以纺绩自给,日与易十钱,使从学。易不忍使一钱,每浃旬,辄复归之。年逾冠,中进士甲科,调常州司法参军。自以儒者不闲法令,岁议狱,唯求合于人情,曰:“人情所在,法亦在焉。”讫去,郡中称平。宋史贾易传非常简练记述贾易的人生历程。贾易,字明叔。宋无为县人。七岁丧父,其母彭氏以纺绩供其上学,师事程伊川。嘉祐六年(1061)进士,派至常州任司法参军。元祐初,为太常丞兵部员外郎,徙官左司谏,嗣后,外调怀州千御史,历任提点江东刑狱、殿中侍御史、提点淮东刑狱,升任侍御史。徽宗立,先后任太常少卿、右谏议大夫,改任刑部侍郎,历工部、吏部;以宝文阁待制,出任邓州州官。七十二岁卒,谥文肃。
贾易的童年是不幸的,万幸是在慈母恩爱之下,懂事自立,勤勉好学,书写了传奇人生,成为有宋一代名臣。这个故事当下读来仍然觉得震撼人心,这是一位母亲的精神,艰难、坚忍、怜爱、希望;又是一颗童心的展露,孝敬、懂事、守艰、励志。所以对这个故事的解读是:“许多成大业者,曾经孤儿寡母。路窄而进深。物事颠簸,终归平衡;人间得失,悲喜转换。萧索尽头是寥廓,春在溪头荠菜花。”种下去苦难,收获的是满满希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