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坚持“百家争鸣”,才是促进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近日,我在网上看到了一篇,题为“百家争鸣——科学发展必由之路”的文章,内容是中国科学院网站编辑部的张琨同志,于2002年釆访于光远同志的谈话记录,我认为,于光远同志的这一谈话,特别是其中对方舟子2000年在《书屋》上发表的题为《绝不退却到百家争鸣——遗传学痛史》这篇文章的看法,对我国当前生物学界的现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于光远同志是科学界的老前辈,他曾参加过1956年在青岛召开的有关遗传学问题的讨论会,这篇文章,主要是反映了于光远老先生对百家争鸣的看法。
于老先生坦言,1956年召开的这次会议,主要是对李森科主义的批判,他认为,李森科在斯大林的支持下,独霸了前苏联生物学界的位置,干了不少坏事,而且,还影响到我国的生物学界,因此,这次在我国开展的对李森科的批判,是完全必要的。在谈话中,还对2000年方舟子在《书屋》中发表的一篇题为《绝不退却到百家争鸣——遗传学痛史》,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主持人提到方舟子2000年在《书屋》发表了一篇题为《绝不退却到百家争鸣——遗传学痛史》的文章。方舟子在文章中说,“如果我们按官方的定义,将百家争鸣理解为不同的派别,那科学的发展,并不是必然要经由百家争鸣,对还没有定论的科学问题,固然免不了会有两家、多家的争鸣,但对已有定论的科学问题,一家独鸣也属正常。五十年代,对遗传学的一些基本问题,早已有了定论,若无政府干预本来就应该只有摩尔根一派独鸣。米丘林主义是政府人为树立的伪科学派,本无资格参加争鸣。如果我们将百家争鸣理解为个人,那么,也绝不是人人都有在科学领域问题上争鸣的资格,想到科学领域争鸣,首先要遵循科学的标准,使用科学的语言。用穆勒的比喻,即是不能用巫术的语言到医学、用占星术的语言到天文学争鸣。片面的强调百家争鸣,就可能为伪科学开方便之门。实际上,百家争鸣到现在为止,仍然是伪科学者试图插足科学领域的一大借口。对科学研究横加政治迫害是一种犯罪,到伪科学的政治支持也是错误的。如果非要找一条必由之路的话,那就是:让科学按自己的规则,独立自主的发展。”你对这篇文章有什么看法?
于老先生认为,方舟子这些话,虽然破除了“百家争鸣高于一切”的观念,但是,在五十年代,还做不到已经取得定论的共识。所以,方舟子在文章中提到的“在五十年代,对遗传学的一些基本问题,早已有了定论,若无政府干预本来就应该只有摩尔根一派独鸣,米丘林主义是政府人为树立的伪科学派,本无资格参加争鸣。”这一段话是不妥的。
我认为,于老先生对方舟子的这篇文章的批评还不够中肯。因为,我认为,方舟子的这篇文章,是充分的暴露了方舟子反对广大的生物学者参与“百家争鸣”的丑恶用心。
事实上,自上个世纪开过了青岛会议以来的半个世纪中,新达尔文主义者一直处于“一派独鸣”的地位。他们肆意的制造各种谎言对进化论的奠基人拉马克进行了诽谤和打压,故意隐瞒了达尔文对拉马克的高度评价,他们甚至造谣说“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理论被达尔文的自然选择推翻了”。
他们的行为,引起了部分生物学者的不满,但是,在那个时候,所有的官方杂志,基本上都是处于“一派独鸣”的局面,即使有不同的意见,也是无处发表,更谈不上参与“百家争鸣”了。到了2000年,网络已经普及,广大的生物学者才能够参与“百家争鸣”,并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见解。
而方舟子恰恰就在2000年发表了一篇题为《绝不退却到百家争鸣——遗传学之痛》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方舟子俨然以生物学界权威的口气发表他对“百家争鸣”的看法。首先,他划定了“百家争鸣”的范围,他说,凡是已经成为定论的共识,就没有必要再进行“百家争鸣”了。其次,他规定了参与“百家争鸣”的资格,他说,想在科学领域里参与“百家争鸣”,不是人人都有资格的,参与“百家争鸣”的人,必须遵循科学的规则、使用科学的语言,如果不懂得这些规则和科学语言的人,就是“无知的外行”,“无知的外行”是没有资格参与“百家争鸣”的。
那么,哪些是属于已经成为“定论的共识”呢?按照方舟子的看法,“生物的后天获得性是不能遗传的”、“器官的用进废退是错误的”、“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理论被达尔文的自然选择推翻了”、“获得性遗传理论经不起孟德尔理论的推敲”、“获得性遗传理论最终被中心法则推翻了”、“拉马克学说是被淘汰的理论”等等全都是早已成为“定论的共识”,没有必要再进行“百家争鸣”了。如果还有人对这些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那这个人一准是“无知的外行”或者是“试图插足科学领域的伪科学者”了。
方舟子的这些话意思是,他告诫广大的生物学者,“关于拉马克学说是非科学的,是早已成为定论的共识,你们没有必要再为他参与百家争鸣了。”但是,广大的生物学者,根本不理睬方舟子的劝告,他们照样在网络上对上述问题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方舟子见广大生物学者不听他的劝告,索性赤膊上阵,他先在2009年在网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假如没有达尔文”的博文、继而又在2016年发表了一篇题为“达尔文和拉马克谁是谁非”的博文,在这两篇博文中,方舟子对进化论的奠基人拉马克进行肆意的诽谤和中伤。方舟子的这种行为,引起了更多的生物学者不满,他们纷纷在网上发表博文进行反击,痛斥方舟子对拉马克的污篾。
他们首先根据达尔文在亲自撰写的《历史概述》中,找到了达尔文对拉马克的高度评价;又用《物种起源》中引用了“获得性遗传理论”的事实,来驳斥“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理论被达尔文的自然选择推翻了”的谎言。
接着,他们用大量实例,来证明“生物的后天获得性是可以遗传的。”他们又用人体上的“痕迹器官”来说明“器官的用进废退”是客观存在的。他们还用太空育种等最新科研成果来驳斥“生物的变异和环境无关”的说法。
现在,拉马克已经被公认为“进化学说”的奠基人,而且,还进入了2021年出版的中学生物教科书,这正是由于广大的生物学者通过十多年来“百家争鸣”取得的成果,而坚持反对拉马克的方舟子则早已躲到美国去了。
随着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生物的后天获得性是可以遗传的。大家也认识到,魏斯曼切断老鼠的尾巴,是纯粹对老鼠的伤害,根本不属于拉马克所说“后天获得性”,因此,“魏斯曼的老鼠断尾实验推翻了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理论”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
上世纪七十年代弗朗西斯·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则”,是反映了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长期以来,人们误以为遗传信息的横向传递就是中心法则的全部内容。后来通过对“DNA自我复制”的研究,这才知道,遗传信息除了横向传递以外,还存在纵向传递,而且,在研究DNA自我复制的过程中,还搞清了“产生基因突变的原因”和“优良基因的来源”等长期以来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
以上这些重大的发现和研究成就,无一不是广大生物学者参与“百家争鸣”才取得丰硕成果,同时,也使广大的生物学者认识到,只有坚持“百家争鸣”,才是“促进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现在,在生物学界还有许多问题还处于争议之中,比如: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究竟起什么作用?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生活在地下洞穴中生物全都是瞎子?为什么用水蜜桃的种子种下去以后长成植株结出来依然是毛桃?器官的用进废退究竟有没有道理?等等问题,还需通过广大生物学者较长时间的“百家争鸣”,才能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
所以,作为我国当前生物学界的领导机构,应该充分的广开言路,鼓励广大的生物学者,积极地参与“百家争鸣”,不应以过去的所谓“早已定论的共识”来限止大家的思路和阻挠科学的发展。
而每一个有志于科学研究的生物学者,也大可不必拘泥于那些所谓“早已定论的共识”,应该充分利用好一切报章、杂志及网络给我们提供的平台,把自己在科研中取得的成果及新的思路,通过这些平台,继续参与“百家争鸣”,争取为促进科学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