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沛郁:八声甘州:送大外孙女涵涵上学

分类: 杨柳依依 |
有少年、一路向津门,蜂逐马蹄香。去学习艺术,白描速写,画意膺扬。写那青松丹鹤,笔下换春光。静处观天地,四海八荒。
犹记当年中考,是二中杨树,百里途长。看用力何许,妙笔墨飞扬。去途经、伊春哈市
,至吉林、赏瀑布松江。学成日,一经展卷,万古流芳。(杨沛郁·八声甘州·送涵涵上学)2025.9.7
这首《八声甘州·送涵涵上学》以细腻笔触记录了“涵涵”赴天津学画的历程,情感真挚,画面感强。全词分上下两片,上片写求学启程的憧憬与志向,下片忆过往备考的艰辛与对未来的期许,逐句解析如下:
上片:写启程赴津,立志学画的昂扬
1.
有少年、一路向津门,蜂逐马蹄香
开篇点明核心人物“少年(涵涵)”与目的地“津门(天津)”,“一路向”显出行程的坚定;“蜂逐马蹄香”用比喻,将少年奔赴理想的急切与喜悦,比作蜜蜂追逐花香,画面鲜活,暗含对其前路的美好祝愿。
2.
去学习艺术,白描速写,画意膺扬
直述此行目的——学习艺术,且明确了具体门类“白描、速写”;“画意膺扬”是核心句,“膺扬”意为满怀激情、昂扬向上,直接点出少年对绘画的热爱与志向的高涨。
3.
写那青松丹鹤,笔下换春光
设想学画场景:少年笔下描绘的“青松(象征坚韧)”“丹鹤(象征高洁)”,并非死板的静物,而是能“换春光”——让画作充满生机与暖意,既赞其未来画技可期,也暗喻艺术能赋予事物新的生命力。
4.
静处观天地,四海八荒
升华学画的意义:学艺术不仅是练技巧,更要“静处”沉淀,以开阔的视野观察“天地、四海八荒”(代指广阔世界),体现出对少年“以心观物、以笔传情”的更高期许,而非局限于技法本身。
下片:忆备考艰辛,盼学成流芳的期许
1.
犹记当年中考,是二中杨树,百里途长
由当下转忆过往:回想当年备战中考时,与“二中杨树”(具体的校园意象,充满怀旧感)相伴的时光,以及为备考奔波的“百里途长”——既指物理上的求学路远,也暗喻备考过程的漫长与不易,为后文“用力”做铺垫。
2.
看用力何许,妙笔墨飞扬
承接过往:当年备考时便已“用力”拼搏,而这份努力也体现在绘画上——“妙笔墨飞扬”,既呼应上片的“画意膺扬”,也说明少年对绘画的热爱与付出,从中考时便已开始,并非一时兴起。
3.
去途经、伊春哈市 ,至吉林、赏瀑布松江
补叙赴津的沿途经历:途经伊春、哈尔滨、吉林等地,还观赏了松花江的瀑布,让行程不只有“向学”的严肃,也有“赏景”的松弛,既丰富了旅程细节,也暗含“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艺术学习的滋养。
4.
学成日,一经展卷,万古流芳
收束全词,寄寓最高期许:等到学业有成那天,少年的画作“一经展卷”(只要展开画卷),便能“万古流芳”——虽为夸张,却饱含深厚的祝福,既是对少年画技的信心,也是对其艺术能留下长久影响力的美好愿景。
————————
杨沛郁的这首词以“送涵涵上学”为核心,情感层次丰富,核心可归纳为对少年的殷切期许、过往拼搏的深切怀念,以及对其艺术未来的美好祝福,具体体现在三个维度:
1.
对涵涵赴津学画的“昂扬期许”
全词上片集中体现此情感。从“蜂逐马蹄香”的鲜活比喻,到“画意膺扬”的直接点题,再到“笔下换春光”“静处观天地”的设想,无不透着对少年奔赴理想的认可——既肯定他选择艺术道路的坚定,也期许他能在绘画中沉淀视野、练就真技,将热爱转化为真正的艺术能力。
2.
对过往备考岁月的“温情怀念”
下片开篇的回忆是情感的柔软处。“二中杨树”是具体的校园印记,“百里途长”是对当年备考奔波的追忆,这些细节并非单纯叙事,而是带着对少年曾付出的艰辛的体谅与心疼,也暗含“从过去的拼搏里,更见如今赴学的珍贵”的潜台词,让情感更显真实厚重。
3.
对其艺术人生的“深厚祝福”
这种祝福贯穿始终,在结尾达到顶点。沿途“赏瀑布松江”的闲笔,是希望他的求学路不止于苦读,也有风景与成长;而“学成日,一经展卷,万古流芳”的夸张表述,虽极致,却正是最真挚的祝愿——不仅盼他学业有成,更盼他的艺术能拥有长久的生命力,成为值得被记住的价值。
————…………————…
有少年、一路向津门,蜂逐马蹄香。去学习艺术,白描速写,画意膺扬。写那青松丹鹤,笔下换春光。静处观天地,四海八荒。
犹记当年中考,是二中杨树,百里途长。看用力何许,妙笔墨飞扬。去途经、伊春哈市
,至吉林、赏瀑布松江。学成日,一经展卷,万古流芳。(杨沛郁·八声甘州·送涵涵上学)2025.9.7
这首词在艺术表达上兼具古典词牌的韵律感与现代生活的真实感,核心特色可概括为:以“实”为骨(具体意象与叙事),以“情”为魂(细腻情感与期许),在传统词牌框架中写活了当代少年的求学故事,具体体现在三方面:
1.
意象选择:以“具象”代“抽象”,让情感有落点
全词不做空泛抒情,而是用大量真实、可感的意象撑起情感,让“送学”的心意看得见、摸得着:
生活意象见细节:“二中杨树”是校园记忆的锚点,“百里途长”是备考奔波的缩影,这些带着个人印记的具象场景,比“当年辛苦”的直白表述更有怀旧张力,瞬间唤起对过往拼搏的共情。
艺术意象扣主题:“白描速写”直接点明专业,“青松丹鹤”“笔下换春光”则将“学画”从技术层面升华为“赋予生机”的艺术行为;结尾“一经展卷”更是用“展卷”的动作,把“万古流芳”的宏大期许落到具体的画作上,避免了抒情的空洞。
2.
结构铺陈:时空交错,让叙事有层次
词的上下片形成“当下—过往—当下—未来”的时空闭环,节奏张弛有度:
上片“顺叙当下”:从“向津门”的启程,到“学艺术”的目的,再到“观天地”的期许,按“行程—目标—境界”的逻辑推进,层层递进展现少年的昂扬;
下片“插叙过往”:以“犹记当年中考”突然拉回过去,用“二中杨树”“百里途长”补叙“今日赴学”的铺垫——正因为当年有“用力”的积累,如今的“向津门”才更显珍贵;随后又以“途经伊春哈市”拉回当下行程,最后以“学成日”指向未来,时空跳转自然,让“送学”不再是单一的离别场景,而是串联起过往、当下与未来的成长故事。
3.
情感表达:藏“浓情”于“淡笔”,让期许不沉重
整首词的情感基调是“殷切但不施压”,尤其体现在抒情的“克制”与“松弛”:
写期许时,不直接说“你要努力”,而是用“蜂逐马蹄香”的轻快比喻,写少年奔赴理想的主动;说“艺术境界”,不提“要开阔眼界”,而是用“静处观天地,四海八荒”的画面,暗含对“以心感物”的引导;
即便是“万古流芳”的极致祝福,也因前文“途经赏景”的松弛感(“至吉林、赏瀑布松江”,让求学路多了几分风景与从容),变得像长辈的真心期许,而非沉重的要求——既藏着深厚的爱,又给了少年成长的空间。
4.
词牌适配:守“传统”而“出新”,让旧调唱新事
《八声甘州》本是慢词,多写羁旅、怀古的沉郁之情(如柳永“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但这首词却突破了词牌的传统基调:
保留了词牌“铺叙从容、句式长短错落”的特点(如上片从行程到学画再到境界,铺陈有序);
却用“少年”“白描速写”“伊春哈市”等当代元素,把“羁旅”变成“求学”,把“怀古”变成“寄望”,让千年词牌适配了当代少年的成长主题,传统形式与现代内容无缝融合,既见古典韵味,又有生活温度。
后一篇:杨沛郁:八声甘州·重农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