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杨沛郁《八声甘州·秋归》色彩词的运用

分类: 杨柳依依 |
文/杨志敏
叫喳喳喜鹊闹枝头,开窗见晴空。记那年行处,青砖黛瓦,白桦苍松。日暖嘉禾繁茂,红果秀玲珑。倚枕听秋雨,叶落匆匆。
转瞬又逢白露,却近乡情怯,雁阵排空。正稻粱渐熟,历历果实丰。叩柴扉、海棠依旧,问寒凉、还是旧宾朋。篱边菊,微言絮语,秋意融融。(杨沛郁·八声甘州·秋归)
这首词中的色彩描写极为克制,没有浓墨重彩的铺陈,仅用“青、黛、白、红”*四种基础色调,就精准勾勒出记忆与现实里的故乡秋景,其艺术效果可概括为三点:
一、以“素色”定调,贴合乡土的质朴感
词中色彩全是北方乡村最本真的色调,不华丽却“接地气”:
“青砖黛瓦”:“青”是老砖的沉静色,“黛”是黑中带青的瓦色,二者组合是北方民居的经典视觉符号,一落笔就把“故乡”的场景钉得扎实,没有半分虚浮;
“白桦”:单一个“白”字,直接点出桦树树干的素净,和“青砖黛瓦”的深色调形成浅淡对比,画面立刻有了层次——就像站在村口看,远处是青黑的屋顶,近处是白白的树干,是记忆里最清晰的故乡轮廓。
这些色彩没有任何修饰,却比华丽辞藻更有力量,因为它精准对应了“归乡人”对故土的视觉记忆:我们想家乡时,记的从不是浓艳的色彩,而是老房子的青瓦、路边树的白干,这份“素”,正是乡土最本真的质感。
二、用“红”作点睛,让秋景有了“活气”
全词唯一的亮色是**“红果秀玲珑”** 里的“红”:
上阕先写“青砖黛瓦”“白桦”的素净,再用一点“红”点出枝头的红果,就像画面里突然跳出一个鲜活的细节——秋日用青、白、黛铺好了底色,再让红果在枝头“秀”出玲珑姿态,不仅颜色有了对比,连秋景都变得灵动起来,不是死气沉沉的“旧景”,而是结着果子的“盛景”;
这个“红”还藏着记忆的温度:归乡人想起过去的秋天,最记得的或许就是伸手就能摘到的红果,这点红色,是秋的丰收,也是童年或往昔时光里的一点甜,让“那年行处”的回忆,从黑白默片变成了有亮色的鲜活画面。
三、色彩隐而不现,让“今秋”的暖更重感受
下阕写“今秋归乡”,全程没再直接用色彩词,却让温暖感更浓:
写“稻粱渐熟”,不说“金黄”,只说“果实丰”;写“海棠依旧”,不提花瓣的粉或红,只说“依旧”;最后“篱边菊”,也不写黄或白,只聚焦“微言絮语”的情态——不是作者忘了色彩,而是“归乡”的情绪到这里,已经从“看景”变成了“共情”。
当注意力从“青砖黛瓦”的视觉记忆,落到“问寒凉、还是旧宾朋”的人情上,色彩就成了背景,真正打动人的是“海棠还在”“朋友还在”的安心,此时不写色彩,反而让“秋意融融”的暖,从视觉感受沉到了心里,比任何颜色都更有分量。
整首词的色彩,就像归乡人的心境:想起过去时,记得的是青瓦白树间那点红果的亮;回到现在时,眼里的色彩渐渐淡去,心里的暖意却越来越浓——色彩从“显”到“隐”,正是“忆旧”到“归乡”的情绪转变,不着一字,却全在细节里。
————————
那么,杨沛郁的这首《八声甘州·秋归》是如何通过色彩来表达感情的呢?
杨沛郁在词中以极简的色彩为“情绪载体”,让“青、黛、白、红”四种色调完全服务于“忆旧”与“归乡”的情感流动,核心是通过色彩的“显”与“隐”、“素”与“亮”,串联起对故乡的怀念与归乡后的暖意。
1.
用“青、黛、白”的素色,锚定“忆旧”的沉静感
上阕回忆往昔时,色彩全是低饱和度的“素色”,这恰好对应着记忆的质感——模糊却扎实,带着岁月沉淀的沉静:
“青砖黛瓦”:青是老砖的旧色,黛是瓦檐的深青,二者是北方乡村最标志性的“底色”,没有华丽感,却像一张褪色的老照片,一出现就把人拉回“那年行处”的旧时光里,藏着对故乡场景最质朴的怀念;
“白桦”:单一个“白”字,是桦树树干干净的素色,和“青砖黛瓦”的深色调形成浅淡对比,让记忆里的故乡不是混沌的,而是清晰有层次的——就像想起老家时,最先浮现的总是屋顶的青瓦、院外的白树,这份“素”,正是记忆里故乡最本真的模样。
这些色彩没有情绪的直接宣泄,却用“旧”与“素”的视觉感受,把对往昔的怀念悄悄托了出来:怀念的不是浓艳的风景,而是这些带着固定色调的、熟悉的“老地方”。
2.
用“红果”的亮色,点亮记忆里的“暖意”
全词唯一的亮色“红”,是记忆里的“点睛之笔”,让沉静的回忆突然有了温度:
在前文“青、黛、白”的素净底色上,“红果秀玲珑”的“红”格外显眼——这抹红不是热烈的,是“玲珑”的,像枝头挂着的小果子,是秋日用色彩写的“小惊喜”;
这份“红”里藏着具体的记忆细节:或许是小时候摘过的果子,或许是秋日里见过的鲜活景象,它让“日暖嘉禾繁茂”的场景不再是空泛的“丰收”,而是能看见、甚至能想起味道的“甜”,让对往昔的怀念,从“记场景”变成了“记滋味”,多了份生动的暖意。
3.
下阕“隐去色彩”,让情感从“记景”沉到“走心”
到了写“归乡”的下阕,作者完全不再提色彩,却让“归乡的暖”比任何色彩都更真切:
写眼前的秋景,“稻粱渐熟”不说“金黄”,“海棠依旧”不提花色,“篱边菊”不写黄白,只聚焦“果实丰”“还是旧宾朋”“秋意融融”——不是看不到色彩,而是归乡的情绪已经盖过了视觉:当看到海棠还在、朋友还在,注意力早已从“这花是什么颜色”,落到“还是老样子”的安心上;
色彩的“隐去”,恰恰是情感的“聚焦”:从回忆里对“带色场景”的怀念,变成了当下对“人情依旧”的触动。此时不用色彩,反而让“秋意融融”的暖,从眼睛看到的“景”,变成了心里感受到的“情”,比任何颜色都更有分量。
整首词的色彩,其实是“忆旧-归乡”的情感轨迹图:忆旧时,靠“素色”锚定场景,靠“红果”点亮暖意;归乡时,色彩退场,让人情的暖成为主角——色彩从“有”到“无”,正是情感从“记外在”到“沉内心”的转变,淡彩浓情,恰是最动人的归乡心境。
前一篇:杨沛郁:八声甘州·秋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