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沛郁:八声甘州·重农桑

分类: 杨柳依依 |
转瞬秋来玉露清凉,篱菊吐幽芳。看山高水瘦,天清云淡,竹影横窗。历历青峰红叶,妙笔写华章。骏马驰平野,鹰隼轻飏。
最喜仲秋时节,稻粱菽黍稷,谷穗悠长。比黄金珠玉,赛古董春光。应珍重、民生为本,重农桑、让粒粒归仓。千千岁,耕读并进,好好思量。(杨沛郁·八声甘州)
这首《八声甘州》以“秋”为核心线索,上阕侧重描绘深秋自然之美,笔触开阔;下阕则由景入情,聚焦农事丰收,升华至重农固本的民生情怀,层次分明,意境深远。以下逐句解析:
上阕:绘深秋盛景,展天地开阔
1.
转瞬秋来玉露清凉,篱菊吐幽芳
开篇以“转瞬”点出季节更替之快,“玉露清凉”直接点明深秋的气候特征——白露凝霜,空气清润。“篱菊吐幽芳”则聚焦近景,竹篱边的菊花悄然绽放,“幽芳”二字既写花香清淡,也暗含秋日的素雅之美,为全词奠定宁静雅致的基调。
2.
看山高水瘦,天清云淡,竹影横窗
视角由近及远、由下及上:“山高水瘦”是深秋典型地貌——降水减少,山体更显巍峨,河流更见清浅;“天清云淡”写天空的澄澈开阔,无夏日浓云,秋高气爽之感扑面而来;“竹影横窗”又拉回近景,窗前竹影斑驳,动静结合,添了几分文人闲居的清幽意趣。
3.
历历青峰红叶,妙笔写华章
“历历”强调清晰可见,远处青绿色的山峰上,点缀着鲜红的枫叶,色彩对比鲜明(青与红),如同一幅天然的“华章”(华美文章)。这里以“妙笔”喻自然,将秋景拟人化,暗含词人对秋日风光的赞叹——大自然才是最懂构图的创作者。
4.
骏马驰平野,鹰隼轻飏
上阕收尾由静景转动态:平原上骏马奔腾,高空里鹰隼轻快翱翔。“驰”“飏”二字充满力量感,打破了前几句的宁静,既展现深秋原野的生机,也暗含一种开阔、昂扬的心境,为下阕转向“农事”做铺垫。
下阕:抒丰收喜悦,倡重农情怀
1.
最喜中秋时节,稻粱菽黍稷,谷穗悠长
下阕开篇直接点出情感核心——“最喜”,将喜爱从“秋景”转向“秋收”。“稻粱菽黍稷”是古代五谷的统称,列举作物名称,画面感极强;“谷穗悠长”特写稻穗饱满下垂的形态,一个“长”字既写谷穗的物理长度,也暗示丰收的沉甸甸。
2.
比黄金珠玉,赛古董春光
以夸张手法赞丰收:将粮食比作“黄金珠玉”(突出其珍贵,远超物质财富),又说它“赛过古董、春光”——古董虽贵却不能饱腹,春光虽美却不及秋收的实在。这句从价值层面拔高粮食的意义,为后文“民生为本”做铺垫。
3.
应珍重、民生为本,重农桑、让粒粒归仓
由景抒情、由情入理,直接亮出核心观点:“民生为本”是根本,而“农桑”(农业生产)是民生的基础,因此必须重视农耕,让每一粒粮食都顺利入仓(“粒粒归仓”既写丰收后的珍惜,也暗含对劳作的尊重)。“应珍重”“重农桑”用劝诫的语气,赋予词作现实关怀。
4.
千千岁,耕读并进,好好思量
结尾以长远视角收束:希望千秋万代都能坚持“耕读并进”——“耕”是生存之基(农业),“读”是教化之本(文化),二者结合才是社会稳定、民生安康的根本。“好好思量”既是对世人的提醒,也暗含词人对家国民生的深切忧虑与期许,让全词的立意从“赏秋”“赞收”升华为对治国根基的思考。
——————————
这首《八声甘州》是一首“以秋为媒、以粮为心”的佳作,上阕写尽深秋的开阔之美,下阕道出丰收的务实之重,将自然意趣与民生情怀无缝衔接,既见文人笔墨的雅致,更显心系农桑的温度,可从三个核心维度赏析:
一、写景:从“静美”到“动感”,秋景有层次
词人对秋景的刻画并非笼统铺陈,而是循着“近景-远景-静景-动景”的脉络递进。开篇“篱菊吐幽芳”“竹影横窗”是小而雅的近景,透着文人闲居的清幽;接着“山高水瘦”“天清云淡”“青峰红叶”将视角拉远,铺开天地间的开阔气象,青、红、蓝的色彩搭配,让秋景如一幅浓淡相宜的画卷;最后以“骏马驰平野,鹰隼轻飏”收束上阕,静景里突然注入动感,骏马的奔、鹰隼的飞,不仅打破了秋的沉寂,更暗合了下文丰收的“生机”,为情感转折做足铺垫。
二、抒情:从“赏秋”到“重农”,立意有升维
全词的情感核心,是从“景物之喜”到“民生之重”的自然升华。下阕开篇“最喜”二字,直接将情感焦点从“秋景”转向“秋收”,“稻粱菽黍稷”列举五谷、“谷穗悠长”特写形态,是对丰收最朴素的赞叹;再以“比黄金珠玉,赛古董春光”的夸张对比,把粮食的价值抬到远超物质、胜过人情风物的高度,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伏笔;最终落脚到“民生为本”“重农桑”“耕读并进”,让词作从个人赏秋的闲情,升华为对治国根基、百姓生计的深切关怀,格局瞬间打开。
三、语言:雅俗相融,刚柔并济
词的语言兼具文人词的雅致与民生词的质朴。写秋景时,“玉露”“幽芳”“华章”等词透着书卷气;写农事时,“稻粱菽黍稷”“粒粒归仓”又全是接地气的口语化表达,雅不避俗,让不同读者都能共情。同时,风格上刚柔并济:上阕“天清云淡”“竹影横窗”是柔,“骏马驰”“鹰隼飏”是刚;下阕“谷穗悠长”是柔,“民生为本”“好好思量”的劝诫是刚,刚柔交织间,既见秋的静美,更见对民生的硬担当。
——————————
杨沛郁这首《八声甘州》的艺术特色,核心在于以“景”为桥、以“情”为核、以“理”为魂,在传统词牌框架中实现了“写景—抒情—言理”的无缝融合,具体可从三个维度拆解:
一、结构:上阕“铺景”与下阕“立意”,层层递进如“剥茧抽丝”
全词采用“先放后收”的经典结构,上阕完全聚焦“秋之景”,从近景“篱菊”“竹影”到远景“青峰红叶”,再到动态“骏马鹰隼”,用8句篇幅铺展秋的开阔与生机,为情感做足铺垫;下阕则“笔锋一转”,以“最喜”二字锚定核心,先写“秋收”的具象(稻粱菽黍、谷穗悠长),再用“比黄金珠玉”升华价值,最终落脚到“民生为本”“耕读并进”的理思。
这种从“具象景物”到“具体农事”再到“抽象道理”的递进,让全词不空洞、不突兀,情感与立意如同从秋景中自然生长出来,而非强行说教。
二、手法:动静/虚实/雅俗三重结合,让“秋”与“农”都可感可触
1.
动静相生:上阕前半段“玉露清凉”“竹影横窗”是静景,勾勒秋的清幽;后半段“骏马驰平野,鹰隼轻飏”是动景,注入力量感,一静一动间,秋的“闲”与“活”都立了起来。
2.
虚实对比:下阕“谷穗悠长”是实景,是丰收的具象;“比黄金珠玉,赛古董春光”是虚写,用“黄金”“古董”“春光”这些非农事意象做对比,反而让粮食的“珍贵”更有冲击力,比直接说“粮食重要”更生动。
3.
雅俗相融:语言上兼具文人雅致与乡土质朴。写秋景用“玉露”“幽芳”“华章”,透着书卷气;写农事则用“稻粱菽黍稷”(五谷俗称)、“粒粒归仓”(农耕口语),没有刻意堆砌辞藻,却让“秋之美”与“农之重”都贴近生活,雅不悬浮,俗不粗鄙。
三、立意:跳出“悲秋”窠臼,让传统词牌承载“民生温度”
传统写秋的词作,多脱不开“悲秋”“伤时”的基调(如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的苍凉),但这首词完全打破了这一范式——它写秋,不是为了叹时光易逝,而是为了赞“秋之景”的开阔、“秋之收”的实在;它用“八声甘州”这个偏抒情的词牌,最终落点却不是个人闲愁,而是“民生为本”“重农桑”的现实关怀,让古典词的形制里,装了“接地气”的民生思考,既有传统词的韵律美,又有当代的价值感。
后一篇:杨沛郁:八声甘州·陪孙辈郊外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