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敏杨志美杨双叶:唐诗宋词简析·20

分类: 清水天然 |
别董大(其一)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诗意: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绵绵千里弥漫着黄色的云层,太阳也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显得昏黄黯淡了。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着,一群群大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心的朋友,天下的人有哪一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
简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在送别友人时,没有流露出凄清寂寥、缠绵悱恻的情绪,而是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去着意劝慰友人,让友人在前程中看到希望,对未来生活充满自信和力量。
前两句用白描手法描写眼前荒寒壮阔的景色:北风呼啸,黄沙千里,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于白云也变成了黄云。日暮天寒,大雪纷纷,群雁南飞。这一悲凉的送别场景,给人的感觉是无比的伤感和压抑。后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与激励:此行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的人哪个不知道你啊!诗句响亮有力,意境豁然开朗,于慰藉之中充满着信心与力量,激励友人振奋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注释:
董大:唐代着名艺人董庭兰,善弹琴。大,表示在兄弟中排行第一。黄云:形容风沙遮天蔽日的景象。曛:日落余光,天色昏暗。这里是说天空阴云密布,太阳黯然无光。知己:知心朋友。识:知道。君:古代对人的尊称。这里指董大。
高适(700-765),字达夫,渤海(今河北景县)人。唐代着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他的边塞诗写得慷慨苍凉,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曾做过散骑常侍。有《高常侍集》。
塞上闻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诗意:
这是一首反映边塞士兵生活一个侧面的小诗,传达出士兵边塞月夜闻笛及思乡的情景。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胡天北地,漫漫边关,冰雪已经消融,茵茵的绿草一直漫上了辽远的天际,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戍楼里的羌笛声,婉转悠扬,弥漫在清越明澈的月光里。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在苍茫而清澄的夜色里,羌笛声如泣如诉,奏出了优美动人的《梅花落》。将士们听到这动人的歌声,不由得想起了家乡的梅花,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故乡的梅花或许也快落了吧?于是,听着听着,仿佛四处飘散的不仅仅是笛声,还仿佛飘散着落梅的花片,那幽幽的梅香,一夜之中它的色和香在春风吹拂下四处飘散,顿时溢满了整个的天地,洒满了关塞山川。
简析:
高适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刑部侍郎等官职。曾一度浪迹边关,两次出塞,去过辽阳,到过河西,边关的风雨铸就了他安边定远的理想,也孕育出他那激昂粗犷的诗情。然而,在他的那些雄浑的旋律中,《塞上闻笛》却跳动出别具一格、冰清玉洁般的音符。
这首诗新奇巧妙,意境深远,虚实相生,刚柔相济,言辞婉转,情思含蓄,景色壮美而感情真挚。是一首既有独特风格,而又诸美同臻的诗作。无疑,诗人如果没有多年边塞生活的体验,是写不出如此真切传神的诗作来的。
注释:
塞上:指凉州(甘肃武威)一带边塞地区。雪静:冰雪消融。戍楼:军营城楼。关山:这里泛指关塞山岭。
------------------------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高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诗意:
这是一首送别之作。与其他送别诗不同的地方是——两位离别的朋友,一贬四川,一贬长沙。诗中除表达了寻常的惜别之情外,更多的是流露了对友人的安慰与牵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这次与两位友人送别,宾主心情都不怎么好,只有一声声长长的嗟叹。人们暂且停下马来,饮上几杯送行的水酒,大家互相询问着:不知谪居之地的政治、经济、交通及风土人情怎么样?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巫峡上啼猿声声,悲哀婉转,无限凄楚,过客听了,无不泪眼纵横。秋风萧瑟,北雁南归,即使亲友们会给远在他乡的故旧带去书信,可一年一度,都算上又能有几封?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青枫江上,秋帆在悠悠的江水上飘荡,征程遥远。白帝城边多古树,寒气幽深,草木萧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让人可喜的是时逢盛世,政治清明,当今圣主恩泽广布。赴任去吧,不要犹豫,我们分别只是暂时的,重新相聚之日屈指可待!
简析:
这是一首具有感伤情调的送别诗,诗中把友人将去的贬谪之地描绘得古木萧疏、寒江奔流,凄凉高远,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关切和依依惜别之情,同时又有对友人的牵挂、安慰和对前景的展望。语言质朴,感情真挚,风格慷慨悲壮。
注释:
谪居:贬官的地方。巫峡:在今四川巫县东。《水经注》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衡阳归雁:相传每年秋天,北雁南飞,飞至衡阳的回雁峰就停了下来,不再南去。青枫江:在今长沙市南。白帝城:在今四川奉节县城东瞿塘峡口。
---------------------------
燕歌行
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诗意: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征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事的具体事实,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全诗以非常简洁的笔墨,追述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
第一段开头八句写出师,说明战争的方位和性质: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东北边境上的烽烟尘土蔽日遮天;汉朝将领们为扫平残暴的敌人辞别了家人去上了前线。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好男儿本来就看重横刀立马驰聘沙场为国戍边;汉家天子对这种精神及英雄本色又格外赏识。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金鼓喧天,队伍雄赳赳地开出了山海关;旌旗猎猎,行军在北方海边蜿蜓曲折的碣石山里面。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校尉从浩瀚的大沙漠送来了紧急的战报;说是匈奴单于已把战火烧到了狼居胥山。
第二段八句,写战斗的危急和失败。战士们出生入死,将军们却远离阵地纵情声色: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山川荒芜景象萧条延伸到边境的尽头;胡人骑兵迅急剽悍来势凶猛犹如风狂雨骤。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战士在前线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将军们依然逍遥自在的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时值深秋,北方的大沙漠到处都是衰草萋萋;暮色降临孤城,军中能战斗的士兵越来越少。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将士身受皇恩,一心报国常不顾顽敌而死战;竭尽全力英勇奋战,仍未破除边塞之地匈奴的重围。
第三段八句,写思妇的牵挂和被围士兵的痛苦: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战士们身穿铁甲,辛辛苦苦地长期戍守边疆;家中妻子独自感伤,一定是泪如玉箸时时啼哭。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少妇们孤孤单单,在长安家中凄伤哀惋肝肠欲断;远征军人辛辛苦苦,驻守蓟北边防依空仰望频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边疆朔风凛冽,飘渺遥远怎可轻易来奔赴;疆域旷远迷茫,更是人世间绝无仅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春夏秋三季,杀气腾腾战云弥漫;一夜寒风凄凄,刁斗声声如泣如诉叫人听了心胆寒。
第四段最后四句写士兵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彼此勉励,你我雪亮的战刀上都是血迹斑斑;自古以来,尽忠报国岂能顾及生与死,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你没有看见,将士们在沙场上的战斗生活有多么悲苦;士兵们至今仍然怀念着西汉时有勇有谋体恤士兵的李广将军。
简析:
本诗指陈时事,有感而发。热烈地颂扬了士兵们不怕牺牲的英勇爱国精神,谴责了守边将领骄奢淫逸,造成战争失利,使下层兵士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诗歌虽然叙写边关战事,但重点不是叙写敌我双方的矛盾,而是讽刺和批评不体恤战士的将领。尤其诗中士兵的效命死节与汉将的恃宠贪功,士兵辛苦久战、亲人分离与汉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主题雄健激越,慷慨悲壮。
全诗凄恻动人,笔力雄健,气氛慷慨悲壮,主题深刻含蓄。用韵平仄相间,抑扬顿挫,音律和谐。层次分明,脉理绵密。是边塞诗的名篇。
注解:
元戎:主帅,指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汉家、汉将:均借汉指唐。烟尘:烟,狼烟烽火;尘,战场上扬起的尘土。指战争。残贼:凶残的敌人。摐金伐鼓:鸣金击鼓。借指出兵打仗。碣石:碣石山,在今河北省昌黎县北。校尉:次于将军的武官,泛指边防长官。瀚海:大沙漠。单于:借匈奴君主指敌方首领。羽书:上插羽毛以示紧急的军书。猎火:战火。狼山:即狼居胥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极边土:临边境的尽头。凭陵:侵凌。斗兵稀:战斗的士卒愈来愈少。铁衣:指远征战士。玉箸句:指战士们想象他们的妻子,现在一定为思夫远征而流泪;玉箸:玉做筷子,比喻女子的双泪。蓟北:唐蓟州治所渔阳,今天津蓟县,这里泛指东北边地。刁斗:军中打更用的铜器。李将军:李广,汉武帝时名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