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敏杨志美杨双叶:唐诗宋词简析·14

分类: 清水天然 |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意: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金杯里斟满清酒,一杯要值十千钱;玉盘里装满珍美的菜肴,价格十分昂贵。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面对佳肴美酒,我放下杯子,停下筷子,不能下咽;拔出剑来,四处看看,心中一片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想渡过黄河,冰雪冻封了河川;想登上太行,却被满山的白雪阻拦。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经过太阳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敢问我的路在何方?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相信总会有一天,我能乘长风破巨浪,挂起万丈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简析:
天宝元年(742),李白怀抱着“济苍生”“安社稷”的伟大理想来到长安,做了翰林供奉。表面上受到唐玄宗礼贤下士的优待,但宦官与权贵勾结,暗中对他进行谗毁打击,天宝三载(744)即“赐金放还”,结束了前后不满两年的帝京生活。仕途的失意,使李白的心情十分复杂,苦闷、彷徨、愤世疾俗、自负自信等种种情感交织在一起,感慨万千。于是借乐府旧题《行路难》,抒发了自己的不平之感但又执着于理想的情怀。
《行路难》本是古乐府旧题。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这是诗人写的三首《行路难》中的第一首。诗中首先通过面对珍馐美酒,停杯投箸,拔剑而起,四顾茫然的动作刻画,突出表现诗人内心的苦闷,接着通过黄河冰塞、太行雪满比喻世路的坎坷艰难,先贤吕尚、伊尹的曲折经历,使诗人得到了慰藉和启发,虽然不知路在何方,但最后仍然满怀信心,相信总有一天自己会实现理想,有所作为。表现了一种积极进取,乐观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精神品质。
这首诗共14句82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属于短篇。但诗中丰富的想像,跌宕起伏的感情,纵横高昂的气势,奇特惊人的夸张,激情澎湃的语言,生动而有层次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现实的矛盾,体现了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使其成为千古名篇。
注释:
樽:古代盛酒的器具。斗十千:每杯酒价十千钱。珍羞:珍美的菜肴,羞同“馐”。直同“值”。箸:筷子。顾:看。茫然:渺茫而无着落的样子。鲍照《行路难》:“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太行:即太行山,在今山西、河北、河南三省边界。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传说姜尚未遇周文王时,曾一度垂钓于磻溪(今陕西宝鸡东南)。相传伊尹在受商汤聘请之前,梦见自己乘舟经过日月之边。吕尚和伊尹都曾辅佐帝王建立不朽功业,李白借此表明对自己的政治前途仍存极大的希望。长风破浪:出自《南史?宗悫传》:“宗悫少时。叔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济:渡。沧海:大海。云帆:指天水相连时,船帆像是出没云中。
李白(701—762),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出生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后随父亲迁居绵州(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唐代着名诗人,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李白具有超乎寻常的艺术天才,他的诗想象力丰富,语言清新自然,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有《李太白全集》。
---------------------
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前两句写送别时对友人的亲切叮咛,极言蜀道之难: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听说蜀地崇山峻岭,去的路处处崎岖险阻,不易通行。
中间四句具体描绘蜀道的峥嵘险阻及蜀道的瑰丽景色: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那里的栈道狭窄,高危,险象环生,人走在栈道上,山崖峭壁迎面而来,宛如从人的脸前生起,云气依傍着马头升腾,犹如腾云驾雾一般。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山岩峭壁上生长的林木,繁华茂盛,枝叶婆娑,笼罩着从秦入蜀的栈道,滔滔汩汩的春江环绕着美丽的成都城。
后两句谆谆告诫朋友仕途沉浮命中注定,不要在意于功名利禄,含蓄蕴藉,语短情长: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个人的仕途地位,是命中早已注定的,何必再去询问成都那个隐居不仕善于算命占卜的君平呢!
简析:
天宝二年(743),李白于长安送友人入蜀,临别时李白诚挚婉转地叮嘱友人蜀道崎岖艰难,宦海沉浮,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全诗风格清新俊逸,笔力出神入化,对仗精工严整,以平实深沉的感情描绘了蜀道山川的奇丽秀美。
注释:
见说:听说。蚕丛:人名,传说是帝喾的后代,此处代指蜀地。秦栈:从秦入蜀的栈道。蜀城:成都。升沉:比喻一个人发迹与潦倒。君平:西汉人,姓严名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以算命占卜为生。
-------------------------
子夜吴歌(秋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诗意: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月亮升起来的时候,长安城里千家万户都传出了把浆洗的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棰打的声音。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秋风萧萧,吹不尽内心的愁思,而是更加勾起了亲人对远在玉门关的将士的思念之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什么时候才能扫平胡虏,让人民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丈夫就再也不用去戍守边关了。
简析:
《子夜吴歌》,是六朝乐府中的吴声歌曲。相传是晋代一名叫子夜的女子创制,多写少女热烈深挚地忆念情人的哀怨眷恋之情,表现得非常婉曲缠绵。歌曲五言四句,分春、夏、秋、冬四季。李白的《子夜吴歌》也是分咏四季,却将原来的五言四句扩展为五言六句。这是其中的第三首《秋歌》,诗中写的是思妇对出征战士的思念。全诗感情真挚哀婉,意境萧索凄凉。
注释:
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万户:千家万户。捣衣:洗衣时将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棰打。这里指思妇为戍边的丈夫赶制寒衣。吹不尽:吹不掉之意。玉关:即玉门关。这两句是说萧萧的秋风,驱散不了内心的愁思,而是更加勾起了对远方征人的怀念。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虏,对敌方的蔑称。良人:指驻守边地的丈夫。罢: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