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志敏杨志美杨双叶:唐诗宋词简析·13

(2024-07-23 13:33:57)
分类: 清水天然
杨志敏杨志美杨双叶:唐诗宋词简析·13

  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诗意: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清澈的流水环绕着辽阔的草木丛生的草泽地,进山的车马悠闲地前进,行色从容,自由自在。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河川里的水,一直那样滔滔汩汩地奔流着,暮色降临时,鸟儿飞回草木茂盛的草泽地中去栖息,它们好像有意追随在诗人左右,与其结伴而归。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荒凉的城镇依傍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凄凉萧索的重重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山高路险,千里迢迢,来到嵩山脚下,从此后闭门谢客,不再留恋尘俗中的人事,安心地过澹泊恬静地生活。
  
  简析:
  
  这首诗作于开元二十二年(734)秋,写诗人辞官归隐嵩山途中所见的景色及细微复杂的心情。首联写向嵩山进发时的情景;颔联托物寄情,表现归山的悠然自得和归隐之情痴心不改;颈联寓情于景,写荒城古渡,落日秋山,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末联写隐居嵩山,决心闭门谢客。全诗自然平实,不饰雕琢,含蓄隽永,恬淡清新。
  
  注解:
  
  嵩山,又称嵩高山,古称“中岳”,在今河南登封县北。清川:清流。薄:草泽地。闲闲:从容自得的样子。暮禽:暮色中的飞鸟。相与:互相作伴。临:当着。古渡:指旧时渡口的遗迹。迢递:遥远的样子。嵩高:嵩山。且闭关:有闭门谢客之意。关,本意指门闩,这里代指门。
  
  ---------------------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诗意: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巍峨的终南山,紧靠着帝都长安;山山相连,一直延伸到海边。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白茫茫的云雾,在回望中连成了朦胧迷蒙的一片;可走进山中,在近处却又看不见了。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中央主峰高大雄伟,把终南山分成两部分,属于不同的分野;同在一片蓝天下,由于千岩万壑,阳光普照的程度不同,山谷与山谷之间的景象变化迥异,气象万千。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天晚了,想在山中找个人家投宿;我隔着河水向对岸樵夫询问,借宿可否方便?
  
  简析:
  
  开元二十九年(741),诗人归京后,曾隐居终南山,该诗当作于这一时期。
  
  本诗移步换景,以作者的行踪为主线,对终南山的美丽景象进行了生动描绘。首联写远眺,用夸张手法勾勒出了终南山的高峻、宽广;颔联写近观,采用了互文见义的手法描写山中云雾缭绕,变幻莫测的奇妙景象;颈联写俯视,从咫尺山水见万里之势,突出了终南山的辽阔、景象的千形万态;尾联写诗人自己,流连往返,以至于天晚欲找人家投宿。
  
  注释:
  
  太乙:终南山的主峰,也是终南山的别名,在长安城南约四十里处。西起甘肃天水,东至河南陕县,绵延八百余里。近:近乎,或者接近。天都:天帝所居之处,这里指帝都长安。连山:山山相连。海隅:海边。青霭,淡淡的云气。入:接近。古人将天上星宿和地上区域联系起来,把地上某一区域划在某一星空的范围之内,称为分野。中峰:指终南山的主峰太乙峰。人处:人家、村子。
  
  --------------------------------
  
  青溪              王维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诗意: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每当我进入黄花川游历,常常循着青溪的水流方向辗转前行。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这青溪的流水,依随着山势千回万转,路途虽不足百里,却曲折蛇行,蜿蜓多姿。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当溪流从山间乱石中穿过时,水势湍急,潺潺的流水陡然间浪花激荡,丁冬有声;当溪流经过松林深处时,澄碧的溪水与两岸青翠苍劲的松色相映,显得那么娴静、安谧、清秀,几乎没有一点声息。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当溪水流经开阔地带,水面上漂浮的菱叶、荇菜等水生植物随波荡漾,平添了很多生趣;溪流继续前行,水面清澈碧透,浅水边初生的芦苇,倒映在澄澄碧水之中,摇曳生姿。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青溪素淡的天然景致,与我平素里自甘淡泊的心情、闲适的情趣是那么的和谐一致。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让我就留在这青溪边的盘石上好了,我要像东汉严子陵一样,终日悠闲自在地垂钓,一直到去世!
  
  简析:
  
  这首诗大致是诗人初隐蓝田终南山时所作。诗人以游青溪的所历所见为序,借描写青溪空灵静谧,素淡秀美的景色,来表明自己自甘淡泊的素愿。全诗自然、清淡、素雅,写景抒情轻松平常,然而韵味隽永醇厚,蕴藉曲折。
  
  注释:
  
  青溪:在今陕西沔县之东。言:发语词,无义。黄花川:在今陕西凤翔县东北黄花镇附近。趣途:趣:通“趋”。指走过的路途。声:溪水声。色:山色。漾漾:水波荡漾。菱荇:泛指水草。葭苇:初生的芦苇。素:一向,向来。澹:恬静。盘石:又大又平的石头。将已矣:将以此终其身。
  
  -------------------------
  
  汉江临眺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诗意:
  
  开元二十八年(740)秋,王维以殿中侍御史的身份前往黔中、岭南,在去桂州(今广西桂林)选补使任所途中,经过襄阳时写下了这首五言律诗。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开阔,描绘了汉江的浩瀚汹涌,远山的苍茫迷蒙,展现了诗人在襄阳登高眺远时所见到的汉江壮丽浩淼的景色。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雄浑壮阔的汉江处于古代楚国境内,它连接着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又与长江九派支流汇合于荆门一带。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远望江水滔天,浩瀚的波涛仿佛一直涌流到了天地之外,在江边眺望远山,山色苍茫淡远,若有若无,时隐时现。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一带的城郭楼阁隐隐约约,仿佛在前方的江面上漂浮,汹涌澎湃的波涛又好像震荡着遥远的天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襄阳城风和日丽,景色优美,我多么想停留一下,像晋代曾镇守襄阳的山简那样,在此痛饮一醉。
  
  简析:
  
  这首诗格调清新,色彩素雅,轻笔淡墨,融情于景,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意境优美的汉江壮丽景色的水墨画。“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一联意境悠远苍茫,是历来为人们所传诵的千古名句。
  
  注释:
  
  汉江:即汉水。发源于陕西省宁强县,流经湖北省襄阳,至汉口入长江。临眺:登高望远。楚塞:楚国边陲。战国时这一带为楚地。三湘: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在今湖南境内。荆门:荆门山。九派:长江至浔阳分为九条支流。“郡邑”句:是说都市仿佛浮在水面上,波涛如在远空翻涌。襄阳:在今湖北襄樊市。山翁:指晋代山简,竹林七贤山涛之子,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好饮。
  
  -----------------------------------
  
  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        王维
  
  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重物华。
  
  诗意:
  
  “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放眼望去,渭水径自曲折地萦绕着秦关大地,黄麓山千年依旧地绵延在汉宫脚下。
  
  “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皇辇远出穿越千重宫门,夹道杨柳飘拂,在阁道中回望上林苑,百花争艳,恰似锦绣云霞一般。
  
  “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晓雾低回缭绕,笼罩在广阔的长安城上,云霞中托出宫门两旁的楼观,绵绵春雨,润泽着生机勃发的春树与千万户人家。
  
  “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玩物华。”这次皇帝出游,本是为了顺应时令,乘着阳气而宣导万物,并非只为了遣兴游春,欣赏景色。
  
  简析:
  
  这是一首奉命和皇帝(唐玄宗)诗歌而作的应制诗。诗中前六句写京都形胜、道中风光等长安周围的山川及帝城中春色醉人的景象。后两句颂扬圣德,揭示了河清海晏,风调雨顺,帝王披泽于世这一主题。本诗章法严谨,气象峥嵘,富丽堂皇,华光四溢,字里行间流露出一派盛唐气象。
  
  注释:
  
  奉和圣制:奉和皇帝的诗。蓬莱即蓬莱宫。兴庆即兴庆宫。留春:留连、玩赏春光。应制:应皇帝命奉和。渭水:即渭河,黄河最大的支流,在陕西中部。萦:环绕。秦塞:指古秦地。黄山:黄麓山,在今陕西兴平县北。汉宫:借指唐宫。銮舆:皇帝的车乘。迥出:远出。千门柳:意谓銮舆穿过垂柳夹道的重重宫门而出。千门:指宫内的重重门户。上苑:泛指皇帝的园林。双凤阙:汉代建章宫有风阙,这里泛指皇宫中的楼观。阳气:指春气。行时令,即顺应时令及时布德惠民。宸游:指皇帝出游。宸,借指皇帝居处,后又引伸为帝王的代称。物华:美好的景物。
  
  -----------------------------
  
  酬张少府         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诗意: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人一到了晚年,只喜欢清静,对世上的什么事情都不太关心了。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自己觉得没有什么治国安邦的长远策略可以报效国家,也就只好到这幽静的山林隐居了。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轻轻地解开衣带,任徐徐的松风吹拂,悠闲地弄弦弹琴,尽情地享受着山间明月的清辉。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您想问我有关穷困与通达的道理吗?那我可要唱着渔歌向河浦深处归隐去了。
  
  简析:
  
  这是一首酬答诗。是王维晚年隐居陕西蓝田辋川别墅时与友人张少府的应和之作。诗中流露了对喧嚣纷扰的尘世生活的厌倦,表达了诗人晚年闲适“好静”的志趣及恬淡隐逸的生活情趣。全诗含蓄蕴藉,洒脱超然,发人深省。
  
  注释:
  
  张少府:张姓的县尉一级官员。自顾:自念,自视。长策:长治久安的良策。空:只。返旧林:语出自陶渊明《归园田居》:“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
  
  送梓州李使君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诗意;
  
  诗的前四句写景,诗人笔下的蜀地风光苍茫奇崛,意境雄阔: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梓州一带千山万壑,绵延的山谷中古木参天,漫山遍野,到处可以听到杜鹃的啼鸣声。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深山中一夜大雨过后,远远望去,一道道的流泉飞瀑,滔滔汩汩地仿佛挂在树梢上一般。
  
  诗的后四句叙述蜀地风俗人事,勉励李使君效法先贤,恪尽职守,有所作为: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蜀地妇女,以木棉的纤维织成的布来交纳赋税,巴山农民,常为农田之事打官司。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我想您必定会发扬文翁的精神,发展教育,振兴蜀地,绝不会倚仗先贤的遗泽而图清静悠闲。
  
  简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友人李使君赴梓州上任。诗以写景起笔,借景抒情,在描绘蜀地风景人情的同时,以政尚宽宏的汉代蜀郡太守文翁比李使君,对友人赴任进行了颂扬与勉励。本诗格调高远,积极向上,含蓄委婉,意切情真,是唐代送别诗的名篇。
  
  注释:
  
  梓州:唐代州名,治所在今四川三台。壑:山谷。响:啼鸣。杜鹃:布谷鸟。树杪:树梢。百重泉:数百道山泉流下。输橦布:橦布,用木棉纤维织成的布。输布:蜀地妇女以橦布向官府缴税。讼芋田:因争芋田而诉讼。蜀中产芋,为当地主粮之一。文翁:汉景帝时为蜀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诱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这里喻李使君。翻:翻新振起之意。教授:教育。倚:依赖。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诗意: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深秋时节,原本青翠浓郁的山色,渐渐地变得凄凉苍茫了,山间的泉水,日复一日地慢慢向远方流去。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诗人柱着手杖,心气和平地伫立在茅舍的门外,神情专注地临风倾听傍晚树林中那秋蝉的吟唱声。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夕阳西下,渡口的水面上波光粼粼,倒映出太阳的余辉;一缕炊烟,缓缓地在宁静的村子里升起。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仿佛我又碰到了春秋时代“凤歌笑孔丘”的楚国狂士陆接舆,在我五柳先生的门前,放声高唱。
  
  简析:
  
  这首诗为王维隐居辋川时所作。诗中借描绘深秋辋川山水田园的恬静风光,通过寒山、秋水、柴门、暮蝉、落日、孤烟等田野乡村景物的描写,细致生动地刻画了诗人和裴迪两个幽居山林、诗酒自娱的隐者形象,表达了诗人的田园之乐和闲适心情。
  
  注释:
  
  辋川:地名,在今陕西蓝田县东南。潺湲,江水缓缓流淌的状态。墟里:村落。孤烟:炊烟。接舆:春秋时代的楚国隐士,姓陆名通,别号接舆。这里比裴迪。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的主人公,这里是诗人以五柳先生自比。
  
  -------------------
  
  源行            王维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曲到云林?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诗意:
  
  第一部分(1—10句),故事的开端与发展,写渔人游赏春景时意外发现桃花源: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一叶小舟顺着溪流而上,渔人一路上观赏着秀丽的山水,古渡口两旁,桃花盛开,艳丽缤纷。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忽值人。”坐在船上欣赏着红灼灼的桃花,竟忘记了路程的远近;行至青溪源头,隐隐约约地感觉似乎有人来过。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渔人停船上岸,走入了幽深曲折的山口,渐行渐远,忽然豁然开朗,眼前一片宽敞的土地。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远远望去,仿佛有一丛丛高大的绿树攒聚在蓝天白云里,进村后见家家户户门前,百花争艳,翠竹青青。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桃花源中的人第一次听说秦以后还有汉、魏晋等朝代,村民们的衣着还是秦代的款式。
  
  第二部分(11—22句),故事的高潮,写渔人在桃花源中的见闻: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他们世世代代聚居在武陵源里,在这里共同建设了世外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山鸡犬喧。”山川大地静悄悄的,月光透过松林洒在房屋的窗户上;旭日从东边云雾缭绕的山上升起,村中便响起鸡鸣犬吠声。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桃花源中的人听说有一位外界渔人来到这里,非常惊奇,争相邀请到家做客,询问家乡的消息。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清晨,在街巷里,家家户户打扫着铺满花瓣的小路;傍晚,外出打柴的和捕鱼的人,乘着小船从溪边归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桃花源中的人当初是因为避乱而来到此地,后来过惯了这神仙一般的生活就不再回故乡了。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这些人从此隐居桃花源中,不再管外界的变化;而外边的人求访仙境,因不知道世间还有这样一个地方,所以也只能空自遥望云山而已。
  
  第三部分(23—32句),故事的结局,写渔人因思乡而离开桃花源以及后来寻觅桃花源不见的茫然与惆怅: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渔人不怀疑这是难得的人间仙境,只因为凡心未尽,依然牵挂着自己的家园。
  
  “山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出去后,他又十分向往这个地方,他不顾山水阻隔,又决定离开家乡,来此长住。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他自认为曾经来过的地方,是不会迷路的,可怎么知道眼前的山峰峡谷,全然改变了先前的面目。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曾记得当时山径曲折幽深,沿青溪几回弯曲才来到云中的桃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此时又是春天,桃花开了,河水已经上涨了,理想的桃花源仙境,究竟在哪里啊,已杳杳难寻了!
  
  简析:
  
  这是一首七言乐府,作于开元七年(719),当时诗人只有19岁。诗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原型,取其大意,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诗中借描述桃花源的故事,寄托了诗人对理想社会及自由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全诗清淡自然,意境超脱,绚丽生动,寓意悠长。
  
  注释:
  
  逐水:顺着溪水。古津:古渡口。坐:因为。值人:遇到人。隈隩:山、水的弯曲处。旷望:指视野开阔。旋:不久。攒云树:云树相连。攒,聚集。散花竹:指到处都有花和竹林。武陵源:指桃花源,相传在今湖南桃源(晋属武陵郡)西南。武陵,即今湖南常德。房栊:房屋的窗户。喧:叫声嘈杂。俗客:指误入桃花源的渔人。引:领。都邑:指桃源人原来的家乡。平明:天刚亮。闾巷:街巷。开:指开门。薄暮:傍晚。灵境:指仙境。尘心:普通人的感情。乡县:家乡。自谓:自以为。不迷:不再迷路。峰壑:山峰峡谷。”
  
  ---------------------------
  
  老将行         王维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奔腾畏蒺藜。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路傍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颍川空使酒。
  
  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节使三河募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愿得燕弓射天将,耻令越甲鸣吾君。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
  
  诗意:
  
  前十句是第一部分,写老将青壮年时代的智勇、功绩和不平遭遇: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当年十五二十岁青春年少之时,徒步就能把胡人连人带马俘虏过来。
  
  “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年轻力壮时,曾经射杀山中白额虎,岂止邺下的黄须儿才算英雄?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身经百战,驰骋疆场三千里,曾凭一只宝剑抵挡过敌军的百万雄师。
  
  “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奔腾畏蒺藜。”汉军声势迅猛,如惊雷霹雳,虏骑互相践踏,唯恐遭遇老将军巧布的铁蒺藜。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卫青能取胜是由于天子宠幸,李广虽然能征惯战,屡立奇功,可到老也没有封侯却缘于命运不济。
  
  中间十句为第二部分,写老将被遗弃的清苦生活:
  
  “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自从被闲置后,身体逐渐衰老,随着时光流逝,已经白发苍苍。
  
  “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想当年羿骁勇善射,能使鸟雀双目不全,如今不操弓箭,疡瘤生于左肘。
  
  “路傍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只得像秦东陵侯一样,流落为民路旁卖瓜,学陶渊明那样,在门前种上绿杨垂柳。
  
  “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古树苍茫一直延伸到深巷,寥落寒山空对着冷寂的窗牖。
  
  “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颍川空使酒。”誓学后汉耿恭在疏勒城祈井得泉,不做颍川灌夫为牢骚酗酒。
  
  最后十句为第三部分,写边烽未息,老将时时怀着请缨卫国杀敌的衷肠。
  
  “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贺兰山下战士们列阵如云,紧急的军书日夜频频传递。
  
  “节使三河募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持节使臣去三河招募兵丁,招书令大将军分五路出兵。
  
  “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老将揩试铁甲光洁如雪色,且持宝剑闪动剑上七星纹。
  
  “愿得燕弓射天将,耻令越甲鸣吾君。”愿得燕地的好弓射杀敌将,绝不让敌人的甲兵惊动国君。
  
  “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莫嫌昔日云中太守斩获少,复职犹可为国立功勋。
  
  简析:
  
  本诗描写一位老将军的经历。这位老将军少年时勇武过人,转战沙场,“一剑曾当百万师”。然而一生竟未建立功业,好比汉将李广,不是他的勇略不行,而是命运不济。后因“无功”被弃,只好在家像秦东陵侯一样种瓜,像陶渊明归居田园后一样在门前种柳。然而他自不服老,当边烽再起时,又不计恩怨,请缨杀敌,渴望为国分忧。作品揭露了统治者的赏罚失据,任人唯亲,对有功将士的冷酷无情,歌颂了老将军的高尚节操和爱国热忱。
  
  注释:
  
  步行夺得胡马骑:汉名将李广,为匈奴骑兵所擒,广时已受伤。后于途中见一胡儿骑着良马,便一跃而上,将胡儿推在地下,疾驰而归。射杀山中白额虎:李广为右北平太守时,多次射杀山中白额猛虎事。肯数邺下黄须儿:肯数:岂可只推。黄须儿:指曹彰,曹操第二子,须黄色,性刚猛,曾亲征乌丸,颇为曹操疼爱。邺下,曹操封魏王时,都邺(今河北临漳县西)。蒺藜:本是有三角刺的植物,这里指铁蒺藜,战地所用障碍物。卫青:汉代名将,以征伐匈奴官至大将军。李广无功缘数奇:李广曾屡立战功,汉武帝却以他年老数奇,暗示卫青不要让李广抵挡匈奴,因而此次出征无功,没有封侯。缘,因为。数,命运。奇,单数。古人以偶数为吉,奇数为凶。先生柳:晋陶渊明弃官归隐后,因门前有五株杨柳,遂自号“五柳先生”。颍川空使酒:灌夫,汉颍阴人,为人刚直,失势后颇牢骚不平,后被诛。使酒:恃酒逞意气。羽檄:调兵遣将的紧急文书。聊持宝剑动星文:聊持:且持。星文:指剑上所嵌的七星文。耻令越甲鸣吾君:意谓以敌人甲兵惊动国君为可耻。呜:这里是惊动的意思。中守:汉文帝时云中守魏尚,极得军心,匈奴不敢进犯,因斩获不多,被削为平民。冯唐对文帝说这是赏罚不公,乃复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