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敏杨志美杨双叶:唐诗宋词简析·4

分类: 杨柳依依 |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清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首联写别筵将尽,宾主相对无言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
“银烛吐清烟,金樽对绮筵。”晶莹洁白的蜡烛吐着缕缕青烟,高举金杯面对着精美丰盛的宴席。
颔联伤琴瑟之分离,恨山川之迢递,渲染别意之缠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饯别的厅堂里感受着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分别后要绕山过水,路途遥远。
颈联写户外所见,明月长河均已隐没,时光催人,终须一别: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宴会从夜晚延续到拂晓,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耿耿的长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之中。
尾联写后会难期,由别意顿生离愁: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沿着这条悠悠无尽的洛阳古道踽踽而去,这一分手,谁能知道何年何月才能与友人见面?
简析:
《春夜别友人》共有两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大致作于武则天光宅元年(公元684年)春。这时年方二十余岁的陈子昂告别家乡梓州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言事。临行前,友人设宴为他饯行。面对金樽美酒,他诗兴盎然,通过送别情景的描写,表达了自己依依不舍的离情。
注释:
银烛:晶莹洁白的蜡烛。金樽:形容酒杯华贵,考究。绮筵:精美丰盛的酒宴。琴瑟:本为两种乐器,同时演奏,其音谐合,故比喻朋友的情意融洽。长河:银河。悠悠:悠长。
陈子昂(661—702),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自幼具有豪侠浪漫的性格。少年时代曾闭门读书,遍览经史百家,树立了远大的政治抱负。二十四岁举进士,上书论政,得到武后的重视,任为麟台正字,再迁为右拾遗。曾随武攸宜东征契丹,参谋军事。他在诗歌创作上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六朝柔靡诗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代诗歌及后代诗歌创作均有积极影响。所作诗歌以《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等为代表,作品指斥时弊,风格高昂清峻,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有《陈伯玉集》。
晚次乐乡县
陈子昂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如何此时恨,嗷嗷夜猿鸣。
诗意:
前六句写日暮时分,独自一人远行,征途中的景色令人倍觉凄凉: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故乡早已在视线里消失,暮色苍茫之中,自己一个人在孤独地远行。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眼前所见的河流、平原无不是陌生的景象,一点儿也没有故乡的影子。沿着道路,暮霭之中终于来到了乐乡县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野外戍楼上的缕缕荒烟,遮住了视线;深山里参差不齐的古树,也看不出高低,远处望去只是模模糊糊一片。
后两句抒情,表达了诗人无尽的乡思之苦:
“如何此时恨,噭噭夜猿鸣。”此情此景,能让人再有什么怨恨?最让人动情的,无非是那深山密林中传来的一声又一声“噭噭”地猿鸣声了。
简析:
本诗是诗人从故乡蜀地东行,途经乐乡县时所作。诗中以时间为主线,将行程所见的景象写得古朴苍凉,心情也随着景色地不断变化,一步步地更加沉郁起来。全诗结构严谨,寓情于景,语言质朴,情韵悠长,以素淡的笔墨写出了极浓的乡愁。
注释:
次:暂住,停留。乐乡县:故城在今湖北省荆门县北。野戍:守军筑的碉堡。噭噭:鸟兽悲鸣声。
---------------------
感遇(其二)
陈子昂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诗意:
前四句赞美在幽静孤独的环境中,香兰和杜若的秀丽风采: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秀丽芬芳的香兰和杜若,生长在春天与夏天这个万物生长的季节,它们蓊蓊郁郁地,生长得非常茂盛。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在空无人迹的山林之中,有这么幽雅清秀、空绝群芳的色彩:朱红色的花冠下垂,覆盖着紫色的茎。
后四句感叹在风刀霜剑的摧残下,朱蕤紫茎的憔悴、凋零: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天上这个光辉明亮的太阳,一天从早到晚,就慢慢地夕阳西下了,春夏一过,丝丝缕缕的秋风就吹起来了。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一年一度,草木荣枯,到了秋天所有的花朵都要枯萎凋零了,尽管你是芳香四溢朱蕤紫茎的兰花,你也与其它花一样,随着时令的变化,会很快地枯萎凋谢了。
简析:
本篇是陈子昂所写的以感慨身世及时政为主旨的三十八首《感遇》诗中的第二首,诗中以香兰杜若自喻,托物感怀,寄意深远。透露出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抒发了芳华易失、时不我待的感慨。
注释:
感遇:指有感于遭遇。兰若:兰花和杜若。这是《楚辞》里边屈原最赞美的两种花。芊蔚:草木茂盛一片碧绿的样子。青青:即“菁菁”,繁盛的样子。幽独:幽雅清秀,独具风采。空林色:空绝林中群芳的秀丽色彩。蕤:花下垂的样子,此处指下垂的花。冒:覆盖。迟迟:慢慢。袅袅:烟雾缭绕或微弱细长的样子。岁华:一年一度草木荣枯,故曰岁华。摇落:动摇、脱落。
-----------------
恩赐丽正殿书院赐宴应制得林字
张说
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诵诗闻国政,讲易见天心。位窃和羹重,恩叨醉礼深。载歌春兴曲,情竭为知音。
“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丽正殿设了书院,成了文人学士聚会赋诗的地方。
“诵诗闻国政,讲易见天心。”诵读《诗经》,能了解国家大事;讲习《易经》,可知道天道变数的本源。
“位窃和羹重,恩叨醉礼深。”我忝为宰相,负有辅佐君主治理国家的重任;承蒙皇帝赐宴,不觉喝得酩酊大醉。
“载歌春兴曲,情竭为知音。”心情激动,吟咏一支颂扬春和景明的乐曲;竭尽才智来依韵赋诗,以报答皇帝的知遇之恩。
简析:
这也是一首应制诗,按皇帝规定用林字韵。当时作者身为丞相,又逢皇帝赐宴,自然豪情满怀。诗中大量用典,抒写了自己一心辅君治国的情怀。
注释:
丽王殿:唐代宫殿名。应制得林字:奉皇帝之命作诗,分得林字韵。东壁:星名,28宿之一,主管文章。西园:魏武帝建立西园,集文人于此赋诗。这里的东壁与西园,皆代指丽正殿书院。诗:《诗经》。易:《易经》。位窃和羹重:窃,谦词,窃居。我忝为宰相,负有调理政治的重任。恩叨醉礼深:叨,承受。承蒙皇帝赐宴,不觉喝得酩酊大醉。
张说(667—730),字道济,洛阳人。早年参加制科考试,张说年才弱冠,对策第一。授左补阙,擢凤阁舍人。中宗时累迁工部、兵部侍郎,修文馆学士。睿宗拜为中书侍郎,知政事。开元初,进中书令,封燕国公。寻出刺相州,左转岳州,召拜兵部尚书,知政事,敕令巡边。后为集贤院学士,尚书左丞相。卒谥文贞。有文集3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