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志敏杨志美杨双叶:唐诗宋词简析·6

(2024-07-16 13:45:28)
分类: 清水天然
杨志敏杨志美杨双叶:唐诗宋词简析·6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         崔曙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且欲竟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汉文帝在西山构筑起望仙台,今日重阳节,我登上此台,只见旭日东升,放出万道霞光。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三晋的山峦高耸入云,山岭向北延伸,夏后、文王二陵的风雨,都从东面而来。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当年函谷关的令尹早已成了神仙,他的去向有谁知晓?河上仙翁也是一样,飘飘然离去,一去不复返了。
  
  “且欲竟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既然仙人踪迹难觅,不如就近去寻访高洁如陶渊明的刘明府,两人一起饮酒赏菊,共醉菊花旁。
  
  简析:
  
  本诗是一首应酬诗,写重阳节登高,邀请友人刘明府举杯畅饮之事。所登之地是汉文帝筑的望仙台,诗中有机地结合眼前眺望所见的雄浑气势抒发感情。既然老子、尹喜、河上公仙踪难觅,还不如学学陶渊明,和志趣高洁的刘明府一起饮酒赏菊,一醉方休。
  
  注释:
  
  望仙台:据《太平寰宇记》载:“河南道陕州陕县,望仙台在县西南十三里,汉文帝筑以望河上公,公既上升,故筑此台以望祭之。”三晋:春秋末,韩、赵、魏三家分晋,称三晋。今属山西、河南、河北等地。二陵:即崤山的南北两山,在今河南省洛宁县北。关门令尹:关,即函谷关。令尹:老子西游至函谷关,关令尹喜留他着《道德经》五千言,后随老子而去,不知所终。河上仙翁:河上公。彭泽宰:即陶渊明,他曾当过八十余日的彭泽县令(今属江西省)。此借指刘明府。
  
  崔曙(?—739),宋州(今河南省商丘市)人。开元二十六年(735年)登进士第。崔曙诗多送别、登临制作,感伤悲凉。
  
  --------------------
  
  桃花溪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诗意: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矾西畔问渔船。”在落英缤纷的桃花溪上,远望烟雾迷蒙,隐隐约约之中仿佛架着一座长桥,前边也许就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吧?诗人兴致勃勃地向石矾西畔打渔的船家问讯。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这里桃花随着流水,终日地漂流不尽,这不就是桃花源外的桃花溪吗?你可知道,进入桃花源的洞口,究竟在这条小溪的什么地方?
  
  简析: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描写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首诗就是在原故事的基础上借用其意境,表达了诗人对清幽环境的赞美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首句写远望桃花溪烟雾迷茫,接着写向石矾西畔打渔的船家询问进入桃花源的洞口,结果也只能是一片茫然。全诗写景自然清新,叙事饶有情趣。
  
  注释:
  
  隐隐:隐约看不清楚的样子。飞桥:凌空飞起的高桥。野烟:山野间的烟霭。石矶:水边突起的岩石。西畔:西边。尽日:整日,整天。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张旭(675—751),字伯高,苏州吴(今江苏苏州)人。唐代诗人。曾任常熟尉、金吾长史,世称张长史。盛唐时期着名的大书法家,性格狂放,喜饮酒,常醉后挥毫写字,时称“张颠”,又被尊为“草圣”。其书法与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并称为“三绝”。诗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齐名,为吴中四士之一。
  
  ---------------
  
  感遇(之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诗意: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兰花到了春天生机勃发,枝叶茂盛芳馨,具有无限的生命力;清雅的桂花到了秋天,则芬芳四溢,皎洁清新。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不论葳蕤也好,皎洁也好,在不同的季节,都表现出欣欣向荣的生命活力,所以春天与秋天在它们的点缀下,也就成了良辰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可是谁能领悟到那些隐居在山中的人们,嗅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产生的仰慕之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兰桂流香也只是尽自己的本份,是它们的天性使然,而不是借助于美人的采撷,因此来博得人们的称誉而扬名。
  
  简析:
  
  本诗一方面表达了诗人恬淡从容、超脱物外的襟怀,另一方面作者那种忧谗畏讥的心情也隐约可见。诗人以春兰秋桂自喻,诗意和平温雅,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高雅的生活哲理。
  
  这首诗是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十二首《感遇》诗之一,风格朴素遒劲,寄慨遥深。运用比兴手法,借兰桂的清香出于自然,不是借助于他人的欣赏而扬名,表达了诗人不慕求虚荣,不阿谀权贵的品质及孤芳自赏,洁身自好,坚贞清高的气节。
  
  注释:
  
  葳蕤:形容草木枝叶茂盛。自尔:自此,自然的。林栖者:隐居山中的人。坐:因而。本心:天性。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玄宗开元时期有名的宰相。武后神功年间进士。曾上书唐玄宗,主张重视地方官人选,选官应重贤能,不循资历。张九龄是盛唐前期重要诗人,文章高雅,诗意超逸。尤其是他的五言古诗,语言质朴,寄寓深远,在唐诗发展中有很高的地位和影响。有《曲江集》20卷传世。
  
  ----------------------
  
  感遇          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诗意: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江南一带生长着一种奇异的丹橘,经历严冬橘林依然枝叶苍翠,郁郁青青。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难道这是因为那里地气和暖使然?原来是这种橘树自有凌寒傲霜的本性。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款待贵宾与亲朋,这丹橘作为上好的水果当之无愧,怎奈一路上山高水深,运送它交通不便。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唉!这大概就是命运了。命运难测只能听其自然,如同寒暑变更四季交替让人无法追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世人都喜欢栽种桃李,其实这丹橘的果实不但可以款待宾客,而且四季长青,终年绿荫葱茏,哪一点不如桃李呢?
  
  简析:
  
  这首哲理诗是张九龄贬为荆州长史后所作。开元末期,唐玄宗沉溺声色,耽于政事,贬斥张九龄,宠信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和专事逢迎的牛仙客。牛、李结党,把持朝政,排斥异己,朝政日益腐败。张九龄对朝政昏暗和身世坎坷愤懑不平,便采用比兴手法,托物寓意,写了《感遇》十二首,这里其中的第七首。本诗借橘喻人,感叹自己空怀报国之才无用武之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排挤的抑郁心情和坚贞不屈的高尚品格。
  
  本诗以橘喻人,诗人借赞颂丹橘,经冬犹绿,是因为有耐寒的本性来比喻自己也有贤人一样的高尚品质,但不被人识,只能抑郁不平。全诗平淡自然,语言温雅醇厚,设喻贴切,抒发胸臆圆转自如,愤怒哀伤不露痕迹,给读者留下了回味与想像的空间,故历来为人称颂。
  
  注释:
  
  岂:难道。伊:那里,指江南。岁寒心:《论语·子罕》有孔子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此指耐寒的品性。荐:进献。嘉客:嘉宾贵客。喻指朝廷中的贤人。阻重深:指道路被重重阻隔,喻阻力重深,不被皇帝重用。运命:运气、命运。循环:周而复始,变化莫测。寻:追究。徒言:只说。树:种植。此木:指丹橘。阴:同“荫”。
  
  ---------------------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诗意: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辽阔无边的大海上,一轮皎洁的明月徐徐升起;诗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友人,此时此刻他也该和“我”一样同时望月怀远吧?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一对有怀远之情的人天各一方,这通宵的月色不觉让他们共同思念起远方的友人,以至于感到长夜漫漫,辗转反侧,久不能寐。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漫漫长夜,孤身难眠。清风朗月,最易牵动情思。于是诗人灭掉明烛,披衣步出门庭,月光清清淡淡地泻在了地上,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地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美的光华,更是难以入睡。夜已深了,天气更凉一些了,露珠沾湿了披在身上的衣裳。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相思不眠之际,有什么可以相赠呢?看到明月如此美丽多情,真想慢慢地抓上一把它的光辉,赠送给远方的亲人,来表达自己的一片深情。可是这月光虽然饱含着我的满腔心意,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呢?还是回屋睡罢!睡了也许能在甜蜜的梦境中与你相见呢!
  
  简析:
  
  这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抒写了对远方友人深挚的思念之情。全诗意境优美,情感真挚。语言明快,自然流丽,余韵袅袅,回味无穷。“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意境雄浑阔大,为千古佳句。
  
  注释:
  
  怀远:怀念远方的亲人。遥夜:长夜。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竟夕:终夜,通宵,即一整夜。怜:爱。滋:湿润。满,描写了一个状态,应该是月光直射到屋内。盈手:双手捧满之意。盈: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