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志敏杨志美杨双叶:唐诗宋词简析·3

(2024-07-12 19:55:42)
分类: 杨柳依依
杨志敏杨志美杨双叶:唐诗宋词简析·3

  代悲白头翁          刘希夷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寄言全盛红颜子,须怜半死白头翁。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一朝卧病无人识,三春行乐在谁边。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白发乱如丝。但看旧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诗意:
  
  这首诗以落花为典型意象,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达对韶华易失,红颜易老,生命短暂的喟叹及对美好人生的依恋。
  
  诗的前半部分写洛阳女子感伤落花,抒发人生短促、红颜易老的感慨。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洛阳城东桃李树的花随风飘转,飞来飞去,不知落入了谁家的院子里?洛阳女子有着娇艳的容颜,独坐院中,看着零落的桃李花而长声叹息。
  
  这四句写娇媚的洛阳女子来到洛阳城东,适值暮春时节,见桃花飘落,残红遍地,引起伤春的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今年我在这里看着桃花李花因凋零而颜色衰减,明年花开时节不知又有谁还能看见那繁花似锦的胜况?已经看见了俊秀挺拔的松柏被摧残砍伐作为柴薪,又听说那桑田变成了汪洋大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故人现在已经不再悲叹洛阳城东凋零的桃李花了,而今人却依旧对着随风飘零的落花而伤怀。年年岁岁繁花依旧,岁岁年年看花之人却不相同。
  
  这八句是说,流年似水,沧海桑田,逝者如斯,而今人的容颜也将如花一样凋谢。这里有着朦胧的生命意识的觉醒,有对自然的周而复始及青春年华转瞬即失的感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比喻精当,语言精粹,令人警省。“年年岁岁” “岁岁年年”排沓回荡,音韵优扬,强调了时光流逝的无情事实和听天由命的无奈情绪,真实动情。“花相似”、 “人不同”的形象比喻,突出了花卉盛衰有时而人生青春不再的对比,耐人寻味。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告诉那些正值青春年华的红颜少年,应该怜悯这位已是半死之人的白头老翁。
  
  这两句是前后两部分的过渡,点出红颜女子的未来就是白头老翁的今日,白头老翁的往昔即是红颜女子的今天,语含悲慨。
  
  后半部分写白头老翁遭遇沦落,抒发世事变迁、富贵无常的感慨。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如今他白发苍苍,真是可怜,然而他从前亦是一位风流倜傥的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这白头老翁当年曾与公子王孙寻欢作乐于芳树之下,吟赏清歌妙舞于落花之前。亦曾像东汉光禄勋马防那样以锦绣装饰池台,又如贵戚梁冀在府第楼阁中到处涂写神仙的图画。
  
  “一朝卧病无人识,三春行乐在谁边。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白发乱如丝。”白头老翁如今一朝卧病在床,便无人理睬,往昔的三春行乐、清歌妙舞如今又到哪里去了呢?而美人的青春娇颜同样又能保持几时?须臾之间,已是鹤发蓬乱,雪白如丝了。
  
  这十句是说当年的白头翁,一个翩翩美少年,也曾经在桃李之下欣赏轻歌曼舞,伴随着公子王孙达官贵人诗酒燕游,舞文弄墨,度过一段风流潇洒的少年时光。而到垂暮之年,一旦卧病在床,昔日的三春游乐的日子,只能成为一幕幕的美好回忆了。
  
  “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只见那古往今来的歌舞之地,剩下的只有黄昏的鸟雀在空自悲啼。
  
  这两句总结全篇题旨。昔日的舞榭歌台已成为陈迹,只有黄昏时的鸟雀悲鸣,似在哀悼着眼前的沧桑变化,倾吐了富贵无常、人生苦短的感慨。
  
  简析:
  
  这是一首拟古乐府诗。构思独特,抒情婉转,词句清丽,音节铿锵跌宕。作者寄情于景,感叹人生短暂,以“全盛红颜子”与“半死白头翁”作对比描写,相互关联生发,以今昔变化多端,揭示了人生有限,宇宙变化无穷的规律。
  
  注释:
  
  代:拟。白头翁:白发老人。松柏摧为薪:松柏被砍伐作柴薪。光禄:光禄勋。东汉马援之子马防在汉章帝时拜光禄勋,生活奢侈。文锦绣:指用锦绣装饰池台。将军:指东汉贵戚梁冀,他曾为大将军。宛转蛾眉:本为年轻女子的面部画妆,此代指青春年华。须臾:一会儿。鹤发:白发。
  
  刘希夷(651—680),字延之。汉族,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人。唐朝诗人。高宗上元二年进士,善弹琵琶。其诗以歌行见长,多写闺情,辞意柔婉华丽,且多感伤情调。
  
  --------------------
  
  题大庾岭北驿  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诗意:
  
  诗的前四句写诗人登上大庾岭前的所见所感: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十月份开始南飞的大雁,据说飞到大庾岭后便不再南飞,来年春天便开始飞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可我这次被贬谪的路程还很遥远,尚需继续南行,更不知何年何月才是归期。
  
  诗的后四句描写诗人眼前的景色及诗人的想象: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驿站前方,潮水初落,江面静悄悄的;深山密林中,瘴气弥漫,云雾蒙蒙。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明日登上山岭回头眺望家乡的时候,虽然是十月,也应该见到陇头的梅花了。
  
  简析:
  
  本诗是宋之问被流放钦州时,于途中所写。依诗题和意境看,此诗应是在诗人登大庾岭的前一天,题在大庾岭北面的驿站墙上的一首诗。全诗虽未着 “愁”字,却将自己内心的凄凉孤寂和忧伤、哀怨、痛苦,抒写得缠绵悱恻,真切感人。
  
  注释:
  
  大庾岭:在今江西省大庾县南,为五岭之一。北驿:大庾岭北面的驿站。阳月:农历十月。南飞雁:雁是一种候鸟,秋来春去。至此回:相传北雁南飞到大庾岭便止息下来,待春北返。此:指大庾岭。殊未已:还没有停止。复归来:再回来。潮初落:潮水刚落下去。初:刚刚。瘴:旧指南方湿热天气山林间能使人得病之气。望乡外:远望故乡的地方,指大庾岭的高处,即下句的“陇头”。陇头梅:大庾岭地处亚热带,十月即见梅花。旧时岭上多梅,故又称“梅岭”。
  
  宋之问(656—712),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县)人。唐代诗人。诗与沈佺期齐名。上元进士。宋之问的诗多歌功颂德之作,文辞华丽,自然流畅,对律诗定型颇有影响。
  
  ---------------------
  
  杂诗      沈佺期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诗意: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听说远在东北边疆的黄龙城驻地,一直没有撤兵,这一地区战事频繁,连年烽火不息。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一轮皎洁可爱的明月,照着闺房,也照着军营,同在月华照耀之下,夫妻却不能团聚,只有相互怀念,遥寄相思之情。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春天最能撩动少妇的情思,今年对亲人的相思比往年更加炽烈;丈夫也在回想临别前一幕幕最难忘的生活场景,一切的一切都历历在目,就象发生在昨夜一样。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谁能够带领一支好的军队,一举攻取龙城,让饱受战争之苦的亲人早日团聚,让人民安居乐业,过上和平、宁静的日子。
  
  简析:
  
  沈佺期《杂诗》共三首,都是以闺中少妇相思和塞上征人相忆为主题。本篇是其中的第三首,通过写闺中少妇和征人两地之间的苦苦相思,揭露了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在表现厌战、反战情绪中,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关切和同情。
  
  注释:
  
  闻道:听说。黄龙:地名,在今辽宁省朝阳境内,唐时东北边防要塞。戍:驻军守边。频年:连年。解兵:放下兵器。这里指罢战,撤兵。汉家营:借汉指唐,这里指唐的兵营。良人:古代妻子对丈夫的称呼。将旗鼓:率领或指挥军队作战。旗,军队的标志。鼓,进军的信号。龙城:匈奴名城,秦汉时匈奴祭祀的地方,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和硕柴达木湖附近。这里泛指入侵者的要塞。
  
  沈佺期(656—715),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善属文,尤长七言之作。上元二年(675年)进士及第,官至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沈佺期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他的近体诗格律谨严精密,对律诗的成熟与定型,贡献颇大,是唐代五言律诗的奠基人。其诗多为宫廷应制之作,语言流畅,形式华美。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沈佺期集》。
  
  -----------------------
  
  独不见         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知含愁独不见,使妾明月照流黄。
  
  诗意: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女主人公的闺房墙壁以郁金香和泥涂饰,顶梁也用玳瑁壳装点起来,显得十分华丽温馨,连海燕也飞到梁上来安栖了。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时间已到了九月,秋深了,天凉了,窗外频频传来撩人心绪的捣衣声和秋风催落叶的声音。女主人公不由得想起了自己苦苦思念的夫婿,远戍辽阳一去就是十年!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十年了,远在大凌河北的夫婿音讯断绝,他现在处境究竟怎样?这位长安城南的思妇在这秋夜空闺之中,怀远盼归,愁肠已断,有说不尽的孤独、寂寞以及揪心与焦虑。
  
  “谁知含愁独不见,使妾明月照流黄。”寒砧阵阵,落叶萧萧,她苦苦地思念着丈夫,非但见不到丈夫的面,而且连个信也没有,让女主人公如何睡得着呢!更有那一轮可恨的明月,一点不了解女主人公愁苦的心绪,透过窗纱竟把那紫黄色的帏帐照得个雪亮。
  
  简析:
  
  这首诗是用乐府题目来写思妇愁怨的七律诗。本诗的主人公是一位长安少妇,在寒砧阵阵、落叶萧萧的秋夜,身居华屋,心驰万里,“思而不得见”的是征戍辽阳十年不归的丈夫。诗人以缠绵婉转的笔调,描述了女主人公在秋月夜里辗转反侧,久不能寐的孤独愁苦情状。
  
  本诗构思新巧,处处描写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如以“海燕双栖”,烘托少妇的孤独寂寞;以寒砧木叶、城南秋夜,烘托十年征戍和音书断绝的思念忧愁;以“明月照流黄”的景物渲染,来烘托“含愁独不见”的愁绪。全诗情景交融,境界广远,多方面多角度地刻画了一个深秋月夜身居华室之中,辗转反侧,久不能寐的孤独愁苦的少妇形象。
  
  注释:
  
  《独不见》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卢家少妇:南朝乐府民歌《河中之水歌》:“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这里是借用其意,描写一个怀远盼归的青春少妇。玳瑁梁:指以玳瑁装饰的屋梁。砧:捣衣用的工具。白狼河:在今辽宁凌源县境,又称大凌河。丹凤城:唐代长安城的宫阙中有丹凤门,所以这里用丹凤城借指长安。流黄:黄紫色的绢,此指帏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