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沛郁:散文随笔

分类: 红笺无色 |
散文随笔
杨沛郁
短文三篇
两小学生说地震
昨天吃完晚饭,我带小外孙小鱼儿去广场散步。遇见两名小学生在广场的雕塑前争得面红耳赤。
一名小学生说:“我认为地震不可以预测。”
一名小学生说:“我认为地震可以预测。”
一名小学生说:“我认为地震不可以预测,是有根据的。邢台大地震、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这些地方震前人们都没有准备,所以才遭受了巨大损失。”
一名小学生说:“我认为地震可以预测,也是有根据的。据说从国家到地方都设有地震局,还有地震预测研究所,这里面都有很多科学家、研究员。倘若地震不可以预测,那要地震局,要地震预测研究所干什么?”
一名小学生说:“既然地震可以预测,那么在大地震到来之前,地震局或地震预测研究所为什么不做地震预报?难道那些所谓的科学家、研究员都是白痴吗?”
两名小学生见我走过来,让我给他们的观点做一个评判。面对这一问题,我一时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好敷衍说:“这个嘛……呵呵……,这个嘛……呵呵……”
两名小学生可能发现我也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上下打量了我一下,大笑着离去。(于2008年5月28日)
补习阅读
昨天,是本地区中小学生放寒假的第一天。很多大人可能会羡慕孩子们,寒假这么长,孩子一定会玩疯了吧?可事实上,孩子们的寒假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轻松,大部分孩子的假期甚至比上学还累。虽然大多数中小学生和家长从内心都反对假期参加各种学科补习,可是学生们还是不得不又背上书包走进课堂。
9岁的小清,今年秋天刚上三年级。她的寒假第一天就像平时上学一样,6:30起床,吃了早饭背起沉重的书包,早上8:00开始上课,语、数、外三科每节课60分钟,中间的时间还得奔波在各科补课班的路上;下午还要去学舞蹈和小主持人。一天根本没有休息时间。
小欣今年刚上七年级,平时双休日要去补英语、数学、语文阅读。一到寒假补习的科目就更多了,除了语数外,甚至地理、历史、生物都要补。不少家长们表示,其实心里并不愿意让孩子这么累,可别的孩子都去补,自己孩子不补心里不踏实。
面对这种情况,作为一名有40余年教学经历的老教师,我不禁要问:刚上小学三年级,就开始补课,要补到什么时候?一个三年级小学生,语、数、外都要占用课余时间补课,那么,在学校的课堂上,学生究竟学会了什么?是教师没好好教呢?还是学生没好好学呢?
面对这种情况,作为一名有40余年教学经历的老教师,我不禁还要问:刚上七年级,补一补数学、外语情有可原,为什么地理、历史、生物都要补呢?为什么还要补语文阅读?语文阅读怎么补?阅读,是靠补课能解决的吗?这里,我姑且不谈数学、英语、地理、历史、生物的补课问题,只就“补阅读”来说,我认为:补课永远解决不了学生阅读成绩差的问题。
语文学习,或者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一是得益于语文老师有效的课堂教学,二是得益于课外大量阅读,三是来自社会生活实践。
近年来,语文中高考卷上的阅读题,卷面上考的是语文阅读,实质上考查的是考生的学习习惯和读书习惯。
试想一下,一名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课,课下也不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更不会创造机会参加社会生活实践,只靠双休日或寒暑假补课能解决什么问题呢?我想没有人会相信一个孩子在学校上课时都不认真听讲,到补课班就能学下去!
更何况,课外讲阅读的老师,……是不是一位真正会读书的人?(2019.12)
吕炟
有一名十分阳光帅气的小同学——姓吕,名炟。“炟”(音dá),人名用字。如东汉章帝,就叫“刘炟”。
这年暑假,吕炟同学去了某课外辅导班。这位辅导班老师不认识“炟”字,顺口叫了声“吕旦”。后来同学们见到这位吕炟同学,就开玩笑,管他叫“吕旦”。
面对同学们的善意调侃,吕炟同学啼笑皆非。想了想,就顺笔把“吕炟”,改成了“吕耷”。“耷”,(音
“d”)。可巧的是,这个辅导班的老师,也不认识这个“耷”字,又顺口叫成了“吕耳”!
遭遇此情此景,吕炟同学很是无奈,左思右想,干脆把名字“吕耷”,改成了“吕逹”。“逹”(音dá)。心想这回老师不至于再把“逹”字读错吧?没想到这位辅导班的老师,竟然不知道“逹”字,就是“达”的繁体字。想也没想,信心十足地大声地喊道“吕幸”!心想,这次我可没读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