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沛郁:中学生作文系列讲义

(2023-12-26 06:15:31)
分类: 梨花带雨
杨沛郁:中学生作文系列讲义


  中学生作文系列讲义
  
  杨沛郁
  
  第五讲:真实是艺术的生命
  
  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只有真实,才具有感人的魅力,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只有真实,才能让人信服,帮助读者开拓视野,认识生活的真理。
  
  真实是艺术的生命。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和孟子,以及汉代的王充和晋代的左思,都主张文学作品应当真实。刘勰在《文心雕龙》写道:“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
  
  西方的文学大师们也都十分注意艺术的真实性,德国诗人歌德说:“我的全部诗都是应景即兴的诗,来自现实生活,从现实生活中获得坚实的基础。我一向瞧不起空中楼阁的诗。”(《歌德谈话录》)
  
  艺术的真实来源于生活的真实。高尔基说:“文学的事实是从许多同样的事实中提炼出来的,它是典型化了的,而且只有当它通过一个现象真实的反映出现实生活中许多反复出现的现象的时候,才是真正的艺术作品。”
  
  王愿坚,当代着名作家,他的《党费》《三人行》《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等作品,曾收入初高中课本。他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描写红军长征中的艰难历程和苏区人民英勇斗争的,塑造了一系列光辉的革命先烈和革命老战士的形象,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感人的艺术力量。为了真实的反映生活,他曾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道路完完整整地走完了一遍,访问了三百多个参加过长征的红军将士,所以他在作品中能逼真地描写出长征的艰苦,揭示出红军将士坚强的意志和宽广的胸怀。
  
  而有些人写文章,只凭主观臆想,不尊重生活实际,结果写的东西经不起推敲。据说清代着名画家和诗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和他老师在一次春游的时候,看见桥下浮着一具少女的尸体,面容还未变,上身着蓝衣,下身系白裙。老师见此情景深感痛惜,顺口吟诗一首:
  
  二八女多娇,风吹落小桥。三魂随浪转,七魄泛波涛。
  
  郑板桥一听,说这四句诗有失真实的地方:既不相识,何以断定她就二八一十六岁呢?未曾看见,何从断定她风吹落水?三魂七魄,虚无缥缈,何以见得“随浪转”“泛波涛”呢?在老师的鼓励下,他遂将这四句诗改为:
  
  谁家女多娇,何故落小桥。青丝随浪转,粉面泛波涛。
  
  用“谁家”替代“二八”,用“何故”替代“风吹”,语意含蓄,还表现出人们初见此情景,必然会产生的疑问心理。“三魂”、“七魄”,目不能见,远不如说“青丝”、“粉面”具体形象,富有感染力。这一改去掉主观臆测,就不那么想当然了,且使全诗含蓄、具体、鲜明,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单纯追求新奇或浪漫,不顾客观事实,也会闹成笑话。有一个传说:许义方的妻子一贯品行端正,洁身自好。而且博学多才,喜欢写诗作赋。才女嘛,有时在诗文中也免不了卖弄风雅,逢场作戏。许义方有一次外出公干,大致有一年才回家。妻子告诉他:“自从你走后,我一直闭门自守。”而实际情况也是如此。许义方十分赞赏自己妻子的品行与节操,并关心地询问妻子:“一年来,读了哪些诗文,有什么得意之作呢?”妻子很高兴地将自己的诗稿递给丈夫。许义方打开第一页,一看第一首诗题目则是:《月夜招邻僧闲话》。
  
  人们常说:“诗人之言不足有实。”这似乎成了一条规律。如果认为是规律,则是一条很可怕的规律。孟浩然,唐代着名山水诗人。《新唐书》云:王维私邀浩然入内署,偶遇玄宗,便向玄宗推荐。玄宗览浩然旧作《岁暮归南山》,诗云:“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其中第三句“不才明主弃”,“不才”既是谦词,又兼含了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而这个不识“才”的不是别人,正是“明主”。而第四句“多病故人疏”,本是怨“故人”不予引荐或引荐不力,而诗人却说是因为自己“多病”而疏远了故人;古代,“穷”、“病”相通,借“多病”说“途穷”,自见对世态炎凉之怨。可见此诗尽管写得含蕴婉曲,玄宗还是悟出了言外之意,所以明皇读后怫然曰:“朕不曾弃人,自是卿不求进。奈何有此作!”因命放归南山,终身不仕。以布衣终。
  
  有时,主观愿望上想求实,而不做周密的调查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传说王安石写了一首《残菊》,诗曰:“黄昏风雨打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折得一枝还好在,可怜公子惜花心。”欧阳修读后笑道:“百花尽落,独菊枝上枯耳。”意思是说,菊花不象其它花,菊花是不落瓣的,它只在花枝上枯萎。于是写了两句诗嘲笑王安石:“秋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闻之曰:“欧九不学之过也。岂不见《楚辞》:‘夕餐秋菊之落英’乎?”王安石举了《楚辞》上的例句来证明菊花也是凋落的。(宋·蔡绦《西清诗话》)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你看:千里莺啼,红绿相映;水村山郭,酒旗处处;细雨蒙蒙,烟霏云敛;……单从景色上看,也表达出了春雨、春山、春花、春莺等等景色的美丽。
  
  可是明代状元杨慎在《升庵诗话》卷八里却责难说:“唐诗绝句,今本多误字,试举一二,如杜牧之《江南春》云‘十里莺啼绿映红’,今本误作‘千里’,若依俗本,‘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可见杨慎的意见并不正确。所以清代的文学家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对杨慎的观点进行了批评,说:“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名曰《江南春》。”何文焕的解说可谓深得诗之真谛。现在我们认识到:“千”字不仅没有用错,而且用的好,用的恰当。
  
  上面谈到的文章不真实的情况,在中学生作文中也经常见到。
  
  “一张小脸蛋像一个红彤彤的苹果,两只黑葡萄一般的大眼睛。李奶奶拾荒的时候,脑后还飘散着一条马尾辫。”这哪是写奶奶,分明是一个小姑娘!“张大爷八十多岁了,还坚持田园劳动。他儿子考上了211大学,学的是土木工程。”张大爷八十多岁了,儿子才上大学?“春天来了,山坡上的冰雪还没有融化。我和弟弟去河边溜冰……”既然“冰雪还没有融化”,怎么能说是“春天来了”呢?象这样的距离生活甚远的文章怎么会感染人,教育人呢?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艺术真实呢?刘勰在《文心雕龙·宗经》篇提出了着名的宗经“六义”说:“故文能宗经,体有六义:一则情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直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这里所说的“事信而不诞”,就是说事例信实而不虚诞。信就是确实可信,不诞就是不写虚无荒诞的东西。
  
  叶圣陶先生也说:“从写作讲,要是诚恳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薄、卑鄙的态度。”我们要想使文章真实,具有艺术生命力,那么就要主动深入生活,多做调查研究,学会观察,勤于积累,经常练笔,写自己熟识的人和事,做到实事求是,做到能透过表面现象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2006年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