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杨树临风
杨树临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2,168
  • 关注人气:4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沛郁:中学生作文系列讲义

(2023-12-23 08:13:54)
分类: 梨花带雨
杨沛郁:中学生作文系列讲义


  中学生作文系列讲义
  
  杨沛郁
  
  第一讲:领异标新二月花
  
  司汤达说:“一个具有天才禀赋的人,绝不遵守常人的思维途径。”文贵创新。所谓创新,就是所提出的见解或所抒发的感受,在一般人的意料之外。即能创造出“使人意想不到的,惊叹不已和赏心悦目的东西”(塞·约翰逊),写出“人人心中皆有,个个笔下皆无”的作品来。
  
  大师们历来都是重视创新的。清代郑板桥主张写文章要做到“领异标新”。(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李大钊在《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一文中,热烈赞扬俄国十月革命,正大光明地预言:“人道的警钟响了!自由的曙光出现了!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明确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光辉未来 。鲁迅小说《狂人日记》的突出之处,就在于它首先形象而尖锐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启发人们认清“仁义道德”的虚伪,以崭新的思想去启示人们为推翻封建制度而斗争。
  
  相传李白年轻时第一次来到黄鹤楼,站在黄鹤楼上俯瞰长江远景,心潮澎湃,本想留诗一首。但看到崔灏的《黄鹤楼》虚实结合,气势雄浑: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灏《黄鹤楼》)
  
  他思来想去,尽情寻觅丽词佳句,感觉都不能超越崔灏,没有更新颖的意境情致,于是掷笔于地。长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灏题诗在上头。”(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
  
  当然,这个传说未必实有其事,但却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诗无新意,毅然掷笔,表明大诗人李白很看中“文贵创新”。后来李白去南京,用崔灏这首诗的韵律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金陵为六朝古都。诗人登上凤凰台,观赏壮美的长江,凭吊历史,感慨时世,所有的人都会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惟有眼前的自然美景是千古不变的。全诗将历史与现实、自然的景与个人的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一气呵成,抒发了有志难酬的感慨。后人评价差不多都认为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和崔灏的《黄鹤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我未去过湖北武昌,不过听说湖北武昌黄鹤楼至今还留有一联:
  
  太白无诗,独留千古恨;
  
  长安不见,更上一层楼。
  
  现在中小学生写文章常感到困难的就是文章缺乏新意。那种模式化的、老一套的,翻来覆去说的事情,很难吸引读者。例如写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就常有同学写“教师迁入新居”“乡下舅舅家大变样”等;写学雷锋,就常有同学写搀扶老奶奶过马路,帮助孤寡老人做家务等。其实学雷锋,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不仅仅是做好事,更要学习雷锋的“钉子”精神,学习雷锋的“挤”劲和“钻”劲。
  
  实际上何止学生作文是这样啊!你看众多的影视剧中有些情节也是一成不变的:听到噩耗,手中的物品一定会掉到地上;突遭变故,伤心难过时冲出室外,街上一定是雷雨交加;掉到悬崖下一定死不了,并会有意外收获;一头撞进门去大多会遇见两件事:上吊或洗澡;久别重逢的关键时刻,电话总是不合时宜的想起来或有人突然撞入;反面人物向主角打冷枪时,一定会有一个人大叫“小心”,并抢上前去替主角挡子弹;恼羞成怒时总会一巴掌扇过去,而被打的人都是嘴角出血;说是最后一次,以后就洗手不干,这一次一定会出事;想悄悄走掉时,一定会碰响一件东西;不知情的人在作案现场发现凶器,一定会拣起来看看;打斗或追捕时一般都会把街上的小摊撞的乱七八糟。
  
  一次班会课上,有一位教师问学生:“你长大后想做什么工作?”绝大多数学生回答:“当科学家”“当工程师”“当教师”,老师听了很是兴奋。只有一名学生回答:“我爸说,我考不上大学让我帮他种地。”老师听了就很不高兴。
  
  生物课上,一位老师让学生说一下“蔷薇给你的最深印象。”大多数同学都说:“是可怕的刺。”“是美丽的花。”老师都一一予以肯定。而有一名同学说:“等我长大了,我要培育出不带刺的蔷薇。”老师却说:“你在胡说些什么!”
  
  由此而联想到我们语文教学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不也是常常带着学生进行整齐单一、公式化、脸谱化的同化训练吗?在这种训练下,学生早已习惯于这样的作文思维:面对蜡烛,一定要歌颂无私奉献的教师;面对风雪梅花,一定要抒发不畏严寒的情怀;面对中秋圆月,一定要想到台湾回归,祖国统一……
  
  因此在学生笔下,狐狸永远是“没安好心”;狗拿老鼠永远是“多管闲事”;中途睡觉的兔子永远是骄傲的象征;不懈向上爬的蜗牛永远是执着的典型。大灰狼自然是不能赞美的,麻雀是不能歌颂的,蛇自然是不能同情的……
  
  这就导致了现代中小学生的作文普遍存在两大弊端:一是同生活隔离,二是与心灵无关。
  
  那么,怎样使文章出新意呢?我认为最主要的可以从素材、主题、角度三方面下工夫。素材新,主题好,角度善于变化,亦可翻出新意。
  
  素材新
  
  浮云散去残月白,长夜过后朝阳红。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新生事物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祖国有天皆丽日,神州无处不春风。只要你能以敏锐的目光,把刚涌现出来的新事物、新形式、新思想、新感情表现出来。发前人之所未发,发他人之所未发。那你的文章就有新意。例如有的小说、散文、诗歌、电影、电视剧总能把握时代脉搏,紧跟祖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及时或提前与观众见面,就是很好的例证。
  
  作品主题要有时代气息,要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合上时代的节拍,与时俱进。信息技术、航天航空、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基因重组、生物克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责任意识、环保意识;三农问题、基础课程改革等难点热点问题以及时令变化、自然灾害、非典、禽流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重大事件的第一时间的报道都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新闻价值。新闻界的“独家新闻”价值也就在于此。
  
  主题新。
  
  郎加明说:“对于创新来说,方法就是新的世界,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思路。”构思全文时,主题要不落俗套,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独特感受,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和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同样是咏梅,前者仅停留在孤芳自赏上,而后者却反其意而用之,则充分表现出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学会思考,善于开掘,是出新意的前提。有一篇话题作文,材料说的是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田世国捐肾救母的感人事迹。大部分同学都是从孝顺父母、母爱无价、奉献等方面立意。很大众化,缺乏独到见解。而有一位同学却是从尽快完善各种社会保障机构,如器官捐献等机构立意。他在肯定田世国感恩壮举的同时,又提出了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只有各种社会保障机构完善了,人们用不着非要损害一个健全的身体,去弥补一个欠健全的身体,这样新意就出来了。
  
  写《美丽的夏天》,一个同学既不写蓝天白云,也不写绿草红花,而写夏天是一个多情的小姑娘。写“夏禾正喜及时雨,牧童短笛吹江南”,写得独具一格。
  
  角度新。
  
  文学作品只有角度新,才能抓住人。古典大师们都喜欢写悲秋,写乡愁,写离情别绪,题材、主题都相去不远,但为什么各有各的艺术魅力,而不使人感到雷同厌倦呢?关键在于各有各的角度。
  
  同一“柳”字,有人体会到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有人感受到杨柳依依,风光无限;有人则看到了“人何以堪”的物变迅速……
  
  同样写“秋”,欧阳修的《秋声赋》写的是“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凛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的凄凉景象;而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则以昂扬的格调表现了身处逆境而壮志凌云的气概,给人以哲理的启迪。
  
  同样写登山,姚鼐的《登泰山记》是写晴天登泰山,而李键吾却写《雨中登泰山》,从另一个角度写出了登泰山的雨趣。
  
  古语说:“飞蛾扑火,自取灭亡”,但巴金先生的散文诗《日》却大力赞美飞蛾那种追求光和热,甘愿牺牲生命的精神。诗中的光和热象征了光明的崇高信念,表达了作者宁可轰轰烈烈地去战死,也不愿寒冷寂寞地偷生。全篇朴实无华,富含哲理,给读者以教诲与启迪。
  
  1961年4月,刘白羽、杨朔、冰心访日归来后,都以樱花为题材写了一篇散文。刘白羽的散文《樱花漫记》,写的是樱花的色彩斑斓;杨朔的散文《樱花雨》写的是樱花在雨中开放的风姿;而冰心的《樱花赞》则通过对花云、花海、花浪的联想,来赞颂中日两国人民的深厚情谊。由于表现主题的角度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樱花的个性特征、意境情趣也就各有不同。(2006年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